通气散加味治疗耳聋
清代名医王清任的《医林改错》卷上,有云:“耳孔内小管通脑,管外有瘀血,靠挤管闭,故耳聋……通气散方,治耳聋不闻雷声。” 通气散由三味药组成:柴胡30克,香附30克,川芎15克。
方中柴胡味苦、辛,性微寒,归心包络、肝、三焦、胆经,可和解退热、疏肝解郁、升举阳气;川芎味辛,性温,归肝、胆、心包经,可活血行气,祛风止痛;香附味辛、微苦、微甘,性平,归肝、脾、三焦经,可疏肝理气、调经止痛。三药合用,可共奏行气活血、条达郁滞、开窍聪耳之功,对于肝气郁滞、气血瘀阻之急慢性耳聋疗效奇佳。
案例
刘某,男,72岁,于2019年4月25日因“左耳流脓1周伴听力严重下降2天”在当地卫生院以左侧化脓性中耳炎、左侧突发性耳聋收入院,给予抗感染(头孢曲松针)、活血化瘀(复发丹参注射液)、改善循环(甲钴氨片)、抗生素耳道冲洗等对症治疗。经8天治疗后无耳道流脓症状,但听力下降加重,遂来我院就诊。门诊行耳纤维内镜示:左侧外耳道通畅,耳道内可见少量耵聍屑,耳道干燥,鼓膜可见紧张部陈旧性穿孔,鼓室干燥。双耳乳突CT未见明显异常。纯音电测听及声导抗未查。追问患者知患者左侧中耳炎病史3年,无听力下降病史,丧偶,平素性情忧郁、沉默寡言。近日来,晨起口苦、咽干症状明显,饮水后稍缓解,无自汗、盗汗、发热等不适,饥不欲食,常于午后自觉胸闷不舒,善太息,无心悸、喘息,左耳听力基本丧失,右耳听力尚可,小便短黄舌、大便稍干燥,尖红,苔少,脉滑涩。现诊断为肝气郁滞之耳聋病,治疗以疏肝解郁、条达开窍为法,以通气散合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减。
处方:柴胡20克,香附20克,川芎15克,龙胆草10克,栀子10克,黄芩10克,泽泻10克,川木通10克,车前子10克,当归10克,知母10克,麦冬15克,甘草5克。
以上方剂共5剂,日1剂,水煎服,分早中晚三次服用。
2剂服完患者述听力明显改善,二便基本正常,口干苦明显缓解。5剂服完患者述左耳目前听力正常,无咽干、口苦之证,胸中憋闷不舒亦明显改善,余无特殊不适,故原方减麦冬、知母继续服用十剂后,诸症皆消。
按:《医学准绳六要》云:“左脉弦急而数,属肝火,其人必多怒,耳鸣或聋,宜平肝伐木,龙胆泻肝汤,不已,龙荟丸。”临床上耳聋与肺、肝胆、肾、脾胃关系密切,一般可有风热侵袭、肝火上扰、肾精亏虚、痰火壅结、脾胃虚弱等分型,治疗需审证求因,急则治标,缓则求本,对证论治,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。该患者平素性情忧郁、沉默寡言、善太息,结合二便情况及舌苔脉弦,考虑为肝气郁滞、肝胆火热上扰。柴胡、川芎、香附性味皆辛易达阳窍,一苦、一寒、一平共奏疏肝解郁、条达通窍之功;龙胆草大苦大寒,上泻肝胆实火,下清下焦湿热,黄芩、栀子苦寒以助泻火之之效,泽泻、木通、车前子清热利湿,使湿热从水道排出。肝主藏血,肝经有热,本易耗伤阴血,加用苦寒燥湿,再耗其阴,故用当归、知母、麦冬以滋阴养血,以使标本兼顾;甘草调和诸药。综观全方,泻中有补,利中有滋,使火降热清,祛滞条达,故诸症乃消。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上一篇:通管汤治输卵管阻塞 下一篇:脂肪瘤的中医辨证施治
中医中药网整理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拼音索引
[中药词典]
[中药方剂]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- 病毒性肝炎
- 肝硬化
- 脂肪肝
- 酒精肝
- 肝腹水
- 痛风
- 甲亢
- 糖尿病
- 癫痫
- 失眠
- 面瘫
- 偏头痛
- 抑郁症
- 更年期综合症
- 面肌痉挛
- 三叉神经痛
- 重症肌无力
- 神经衰弱
- 脊髓空洞症
- 白内障
- 青光眼
- 黄斑变性
- 眼底病变
- 黄斑裂孔
- 眼底出血
- 视神经萎缩
- 玻璃体浑浊
- 视网膜色素变性
- 心肌炎
- 白塞氏病
- 红斑狼疮
- 干燥综合征
- 硬皮病
- 风湿类风湿
- 坐骨神经痛
- 股骨头坏死
- 骨髓炎
- 腰椎间盘突出
- 强直性脊柱炎
- 颈椎病
- 间质性肺炎
- 慢性结肠炎
- 慢性胃溃疡
栏目导航
帮助中心
- 客服电话:010-87876186
- 客服QQ:13007415
- 邮件地址:zhzyw@zhzyw.org
- 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