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中背俞型痿症的常用药物
1、细辛
细辛 味苦辛温,入肺、肾二经。其祛风散寒止痛之功颇为宏巨,故临床上尤适用于外感寒湿或寒中背俞型痿病兼有肢体疼痛、麻木者。前者常以之与苍术、附子、苡米、木瓜、草果仁、茯苓等伍用;后者则每与麻黄、桂枝、羌活、白芍、淡附片、桑寄生、川芎、黄柏等配伍。《本草纲目》:“辛温能散,故诸风寒风湿头痛、痰饮、胸中滞气、惊痫者、宜用之。”细辛单服用量不可过大,一般以不超过3克为宜,研粉吞服尤须注意,否则每能令人气闷,甚则窒息而死。在与他药配伍应用时,可酌情而定。外感寒湿化热或体内有热邪者不宜用。本品反藜芦。
2、桂枝
桂枝 辛甘温煦,人心、肺、膀胱经,能温通经脉,通阳化气,透达营卫,外行肌肤。对于因风寒、寒湿之邪外侵肌腠、经脉所致的肢体痿软、拘挛、酸痛诸症,均可在辨证的基础上运用桂枝温通散寒,活利血脉,常与炮附子、细辛、防风、羌独活、伸筋草、白芍、川芎等伍用,用量一般为6—15克。《本草汇言》:“散风寒,逐表邪……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……”古人认为桂枝有动血之虞,故血证、月经多者应予慎用。
现代研究表明,桂枝煎剂能通过神经中枢及末梢扩张皮肤血管。桂皮醛有镇静、镇痛作用。
3、麻黄
麻黄 性辛温,味微苦,入肺、膀胱经。功能散寒解表,利水消肿,散阴疽,消症结。在痿病临床上它不如桂枝应用得多,一般只是在痿病有表寒过盛或兼有水肿时才用。前者每与桂枝、细辛、防风、羌活、姜黄、白芍、川芎、伸筋草等为伍;后者则常与黑附片、茯苓、黄芪、防己等合用。焦树德认为,此时麻黄用量须比一般用量为大,可由10克渐加至15克,个别的还有时用到20-25克,这时要配用生石膏25-45克左右(生石膏与麻黄之比为3:1),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。《本草正义》:“麻黄轻清上浮……虽日散寒,实为泄邪,风寒固得之而外散,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。”湿热浸淫型痿病兼有下肢微肿时不可用麻黄。
4、附子
附子 性味,归经、功用及炮制等情况已于“外感寒湿证”下叙述,此不赘述。因其辛温,具辛窜刚雄之性,祛寒止痛之功,故对于寒中背俞、督阳受损引起腰脊冷痛、肢体不温、下肢拘挛不能运动、行步无力者,每以之为主药之一,常与细辛、川乌、桂枝、羌独活、葛根、防风、白芍、伸筋草、当归等伍用,可祛除表里之寒邪,温通内外之血脉,使寒气去,经络通,血脉行,痿肢复。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本页关键字:寒中背俞 痿症 细辛 桂枝 麻黄 附子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上一篇:肺胃燥热型痿症的常用药物 下一篇:外感寒湿型痿症的常用药物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相关链接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拼音索引
[中药词典]
[中药方剂]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- 病毒性肝炎
- 肝硬化
- 脂肪肝
- 酒精肝
- 肝腹水
- 痛风
- 甲亢
- 糖尿病
- 癫痫
- 失眠
- 面瘫
- 偏头痛
- 抑郁症
- 更年期综合症
- 面肌痉挛
- 三叉神经痛
- 重症肌无力
- 神经衰弱
- 脊髓空洞症
- 白内障
- 青光眼
- 黄斑变性
- 眼底病变
- 黄斑裂孔
- 眼底出血
- 视神经萎缩
- 玻璃体浑浊
- 视网膜色素变性
- 心肌炎
- 白塞氏病
- 红斑狼疮
- 干燥综合征
- 硬皮病
- 风湿类风湿
- 坐骨神经痛
- 股骨头坏死
- 骨髓炎
- 腰椎间盘突出
- 强直性脊柱炎
- 颈椎病
- 间质性肺炎
- 慢性结肠炎
- 慢性胃溃疡
栏目导航
帮助中心
- 客服电话:010-87876186
- 客服QQ:13007415
- 邮件地址:zhzyw@zhzyw.org
- 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