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网
首页 --> 中医特色 --> 发泡疗法 --> 发泡疗法常用药物--大蒜

发泡疗法常用药物--大蒜

大蒜辛温,有辣臭气。有解表散寒、辟邪恶、破冷气、健脾开胃、消炎抗菌等功效。捣敷皮肤有发赤、发泡作用。

大蒜


大蒜又称蒜头、葫蒜、葫、独蒜、独头蒜。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.的鳞茎。于夏、秋收采。全国各地均产。

传统药性:味辛,性温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
功能主治:有解表散寒、行滞气、辟邪恶、消症积、解毒、杀虫、健脾开胃、消谷化食及消炎抗菌等功效。《本草经疏》云:“葫,大蒜也。辛温能辟恶散邪,故主除风邪,杀毒气,及外治散痈肿,疮也。辛温走窜,无处不到,故主归五脏。……总之,其功长于通过走窍,去寒湿,辟邪恶,散痛消肿,化积聚,行诸气。”《本草拾遗》云:“去水恶瘴气,除风湿,破冷气,烂痃癖,伏邪恶;宣通温补,无以加之;疗疮癣。” 《日华子本草》载:“健脾,治肾气,止霍乱转筋、腹痛,除邪辟温,疗痨疟、冷风、痃癖、温疫气,敷风损冷痛,蛇虫伤,并捣贴之。"《本草纲目》云:“……捣膏敷脐,能达下焦,消水,利大小便;贴足心,能引热下行,治泄泻暴痢及干湿霍乱,止衄血……”《本革纲目》云:“按李迅论蒜钱灸法云,痈疽之发,着灸胜于用药,缘热毒中隔,上下不通,必得毒气发泄,然后解散。凡初发一日之内,便用大独头蒜,切如小钱厚,贴切顶上灸之,三壮易,大概以百壮为率。一使疮不开大,二使内肉不坏,三疮口易合,一举而三得之。但头及项上不可用此,恐引气上更生大祸也。"

现代研究:大蒜含挥发油约0.2%,具辣味和臭气,内含蒜素或大蒜辣素(Allicin)及多种烯丙基、丙基和甲基组成的硫醚化合物。具有抗菌、抗真菌、抗原虫作用,对数种细菌及真菌性和原虫性感染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。大蒜的挥发性物质、大蒜汁、大蒜浸出液及蒜素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球菌、脑膜炎双球菌、肺炎链球菌及白喉、痢疾、大肠、伤寒、副伤寒、结核和霍乱弧菌等,都有明显的抑制或杀灭作用。对生殖细胞、肿瘤细胞和心血管系统亦有作用。研究者在家兔右下腹局部涂敷大蒜与芒硝研成的糊剂,则皮肤发红,甚至起水泡,阑尾及结肠运动反射性加强。正常及实验性阑尾炎家兔右下腹皮肤外敷大黄、芒硝及大蒜加醋研成的糊剂,对阑尾及脾脏的网状内皮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,表现为网状细胞增生和增大,阑尾的炎症减轻。

用法与用量:外用,适量捣敷局部及穴位。

选方:

1.治水气肿满:大蒜、田螺车前子等分,熬膏。摊贴脐中,水从便漩而下。(《稗史》)

2.治鼻衄不止,服药不应:蒜一枚,去皮,研如泥,作钱大饼子,厚一豆许,左鼻血出,贴左足心,右鼻血出,贴右足心。两鼻俱出,俱贴之。(《简要济众方》)

3.治脑漏鼻渊:大蒜切片,贴足心,取效止。(《摘元方》)

4.治一切肿毒:独头蒜三四颗,捣烂,人麻油和研,厚贴肿处,干再易之。(《食物本草荟纂》)

5.治鼻血不止:“蒜一枚,去皮,捣如泥,作饼子如钱大,左鼻出血贴左足心,右鼻出血贴右足心;两鼻俱出,俱贴之立瘥。(《串雅外编》)

6.治疗肺结核:治痨病人未全虚者,水灸法:用白鸽粪、净灵脂、白芥末各五钱,生甘草二钱,末。加大蒜五钱同捣,入 醋化麝一分,摊脊上,皮纸盖一炷香。七日一灸。(《理瀹骈文》)

临床报道:

1.治疗花斑癣:以紫皮蒜2枚,捣泥擦之,以患处局部发热伴轻微刺激痛为限。

2.治虚劳、喉痹:将紫皮大蒜(生用)去皮捣烂成泥,敷贴施灸部位约l~3小时,以局部起泡,病人感觉灼痛,即取下。适用于虚劳。贴合谷鱼际可治喉痹;或治疗白喉用独头蒜1枚,捣烂敷于寸口经渠穴,有贝壳盖上缚住,起泡时即将泡挑破,涂以龙胆紫药水善后。

3.治疟疾:独头蒜适量,捣烂,于发作前3~4小时,外敷双侧内关间使穴,发泡除之。

4.乙型肝炎:紫皮独头蒜1—2枚,与益肝散共捣如糊状,装满蛤壳或塑料蜡壳,扣于蠕会或肩臑穴,8—12小时去掉,起水泡后,放去毒液,涂紫药水善后0 10~15日贴1次,6~9次为一疗程。经验证明,疗效满意。

5.治小儿头癣:大蒜30克,捣烂如泥,分成4份,先用1份布包,轻擦患处,再将1份上敷其上,外用敷料固定,2小时后除去。若已红肿发泡,涂以凡士林或黄柏膏,若不发泡,再敷1份,隔2小时检查1次。

6.牙痛:蒜泥适量敷经渠穴,过夜起一小水泡,挑破出黄水愈。牙周炎:大蒜60克,轻粉3克,共捣如泥,青霉素瓶铝盖填满药物,敷一侧经渠穴上,胶布固定,15~30分钟后,局部灼痛至不可忍受时除去,随起小水泡,牙痛可缓解或消失。并将泡近掌部刺破,流尽水液,消毒包扎,或贴于合谷穴,对牙周炎、牙髓炎引起的牙痛等症,效果良好。

7.治疗白喉:用去皮生大蒜3~5克,置于75%酒精内浸3~5分钟,放入消毒器皿中捣烂如泥状。取消毒纱布垫涂上蒜泥约1--2克,贴于患者双手“合谷”穴,绷带固定。经4~6小时,局部可有痛痒及灼热感,8—10小时,表面出现水泡,用消毒针刺破拭干,涂以龙胆紫液,消毒纱布包扎,防止感染。治疗16例(9例找到白喉杆菌),其中4例加用青霉索,均获痊愈。一般敷药8~10小时后咽喉病灶即有明显缩小以至消失,伪膜逐渐脱落,乃至痊愈。

8.治疗急性阑尾炎:取生大蒜200克,芒硝50-100克,共捣烂如泥;另取生大黄粉50~100克用醋调成糊状备用。治疗时以右下腹疼痛明显处或麦氏点为中心,先盖一层直径大于10厘米的细纱布以保护皮肤,然后将大蒜、芒硝泥摊在油纱布上,敷于其上,上面再盖一层油纱布,使上下两层油纱布粘住,再覆盖纱布垫一块,以胶布或腹带固定0 2小时后去药,用食醋洗净皮肤,改敷大黄醋糊剂。敷后24小时如不见效,可重复1~2次。治疗急性阑尾炎200余例,有效率在90%以上,复发率在10%左右。本法对急性阑尾炎、早期蜂窝组织炎性阑尾炎,效果较显著;对阑尾脓肿和老年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也可应用;对坏疽性阑尾炎效果较差。

9.治疗病毒性肝炎呃逆:用生大蒜外敷涌泉穴能引起气m下行。治疗组先在患者双涌泉穴处涂小磨麻油,再用研碎的1瓣生大蒜外敷该处,并用胶布固定,当患者觉双涌泉穴处发热微痛时撤去,如患者不觉涌泉穴处发热疼痛时再重复下一次。对照组每日用胃复安10毫克静脉推注,1天2次。结果治疗组呃逆消失时间平均为0.9天,而对照组呃逆消失时间平均为3.6天.两组平均时间经t检验,P<0.001,有显著差异性。

按语:大蒜辛温,有辣臭气。有解表散寒、辟邪恶、破冷气、健脾开胃、消炎抗菌等功效。捣敷皮肤有发赤、发泡作用,是日常生活的常用调味品,药源丰富,随手可得,灸疗的效果明显。用于发泡灸治痈疽、瘰疬、牙痛、喉痹、疥癣顽疮等症。单纯用蒜泥敷灸,紫皮独头蒜(生用)去皮捣成泥,敷贴施灸部位约1~3小时,以局部起泡,病人感觉灼痛,即取下,适用于虚劳症;也可贴经渠穴治疗牙痛、喉痹。若以蒜泥为主,随病情需要加配其他药物研末和调,以贴敷施灸部位起泡为度。如配斑蝥白矾冰片等,贴敷太阳穴治疗小儿高热惊风,其效甚佳。本品辛辣有刺激性,皮肤过敏者慎用。
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264942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
本页关键字:大蒜  发泡疗法常用药物  解表散寒  辟邪恶  破冷气  健脾开胃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
上一篇:发泡疗法常用药物--白芥子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发泡疗法常用药物--斑蝥

>> 返回发泡疗法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
Copyright © 2003-2018 zhzy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热线 010-87264942
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:010-87264942 举报邮箱:tousu@zhzyw.org
版权所有:中医中药网
中医保健
中医特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