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点穴治疗感冒
1.病因
本病得之于气候的突然变化。所以,在秋、冬与冬、春之间,最容易感冒。患感冒者,大多数由于体弱、卫虚,或有内热而感受风寒所致。
2.症状
头痛,发热,或恶风,或怕冷,鼻塞,流清涕,喷嚏,咳嗽,咽疼,或身体疼痛等。
3.辨证施治
感冒,以怕冷者,为受寒;恶风者,为受风。严冬,多受寒;春天,多受风。风寒感冒,重则
发热,体温升高。风化热,则多咽疼。胃有积热,亦兼咽疼。风寒侵袭肺系,则多咳嗽,流鼻涕,或喉痛等证相继出现。也有感冒,体温不高,而仅觉身体不适者,应用点穴治疗感冒,则是:1.解表退热;2.清热解表;3.一般解表。
配穴与手法:
1.解表退热:风池穴(泻)、合谷穴(泻)、列缺穴(泻)、内关穴(补)、大椎穴(泻)。每穴平揉、压放各100次。合谷与列缺穴,各加点打法100次。
轻重标准度:应用中度。年老体弱者,应用轻度。
快慢标准度:应用快度。年老体弱者,应用中度。
平揉圆圈大小度:应用中度。
2.清热解表:大椎穴(泻)、内关穴(补)、合谷穴(泻)、风池穴(泻)、内庭穴(泻)、太溪穴(补)。每穴平揉,压放各100次。
轻重、快慢及揉圈大小度;均宜用中度。
3. 一般解表:内关穴(补)、合谷穴(泻)、列缺穴(补)、风池穴(泻)、足三里穴(补)。每穴平揉,压放各100次。足三里穴,则加点打100次。
手法标准,与上法同。
方义解释:
第一组:解表退热法。主表者,为肺。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表里,而肺之表,则为手阳明经,取合谷穴,用泻法,则驱邪由表而出;并配列缺穴(肺之络穴),以助合谷穴之效。并且可治疗由感冒而引起的头疼及肺系症状。风池穴属于胆经。胆经主风。而风池穴的部位,却在项后入发际五分之处,恰好是最易受风部位,风邪,多由风池穴而侵入。风池穴与合谷穴配合,确为治疗风寒感冒之主穴,是一切感冒必用的穴位。退热者,泻大椎穴与补内关穴相结合。大椎穴,为手、足三阳之交会穴。“阳盛则热”,泻大椎穴,即泻其阳盛之
热。内关穴,为阴维之交会穴。“高热则伤阴”,补内关穴者,即起维护诸阴之效。因而,内关穴与大椎穴的补泻结合,不仅用于感冒发热有效,即用于其他病证而引起的发热,也同样有效。
第二组:清热解表法。是在第一组解表退热的基础上,减去列缺穴,另加泻足阳明胃经之内庭穴,补足少阴肾经之太溪穴。内热者,多因胃中积食所致。内庭穴,即足阳明胃经之水穴,泻其热,则可保其水。热由火生,保水则能制火。太溪穴,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,补太溪穴者,即保肾水而制火也,因热甚则耗水。所以,凡是有热病证者,都可以配合泻内庭穴与补太溪穴的方法,使二者相互结合清解内热。
第三组:一般解表法。应用于不发热的感冒。这种感冒,皆由操劳疲乏之后,不慎受点凉而引起,取内关、合谷、足三里等穴,则有恢复疲劳之效果。与列缺、风池穴的互相结合,则起恢复精神与散发风寒的疗效。本方法,也具有退一般发热的作用,如感冒发热在38℃以下者。
补内关穴与泻合谷穴的配合:它具有调整脉率的作用,也就是能使脉速变缓,也能使缓脉变得稍快。总之,可使快脉或是缓脉,达到接近正常。因而,两穴的配合,不只是用于外感病,也可用于一切内部疾病。调整脉率是一个方面,还必须根据不同的病症,结合相适应的治疗方法,才能发挥其调整脉率的效果。
小结:风寒感冒过的人,没有免疫力。所以,经常感冒的人,一年之间,总是要害几次感冒;另外,有些人经常坚持身体锻炼,因而,多年也不害一次感冒。这就说明患感冒者,它与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关系。那么,坚持体育锻炼,确实有预防感冒的效果。
点穴治疗感冒,一次就可以见效。但必须连续的治疗3~5次以后,方可痊愈。轻证,点穴一两次就会好的,每日点穴1~2次也可。如果发热在38 ℃以上者,一日点穴2~3次,两日内即可热退。体温到39~40℃者,则每日应点穴四次。有的则需两小时点穴一次,连续点穴两次之后,体温则开始下降。有内热者;发热则易反复,尤以夜晚12时之前体温较高。如果,在晚上8时多点穴之后,体温虽不下降,但也不上升时,就说明发热已经控制;再予点一次穴,到12时之后,体温即可下降。
感冒的症状很多,而感冒的病人不是各种症状都有。而出现的症状,也各有不同的差别。但是,只要感冒的风寒主证退,而其他兼证亦随之而退。如果,后遗症的头痛,或咳嗽等病,则应按各种病证,进行治疗之。
小儿感冒,则容易发烧,体温在38~39℃时,仅点合谷(泻)、足三里(补)两穴,一般有点穴一次痊愈的。如体温在40℃时,每穴平揉、压放、点打各200次,也就是每穴、每法,各增加100次。每隔2小时,点穴一次,连续点穴2~3次,体温即可下降。24小时内,体温即可恢复正常。如有内热者,须参考前边的治疗方法而予以点穴。
预防感冒,平时应注意气候的突变,及时穿衣防御风寒。勿吃过量之食,积食则易感冒。不宜过度疲劳,过劳则易热而喜凉,贪凉则易感冒、在感冒流行期,可用解表退热方法,一日一次自我点穴,继续一周时间,就可起到预防作用。如果,自己觉着有点怕冷的现象,这可能是已经感冒的先兆,应迅即按照解表退热的穴位和手法,进行自我点穴。每相隔2小时左右,点一次穴。点4~5次之后,身体状况就好多了。或者感到发热,而且有微汗出,这已经是把感冒治愈了。
验案例证
杨XX,男,58岁。1959年4月24日入院。
主诉:前几天,曾害感冒,不以为意,自服两次阿司匹林。本日由于开会受累,又在太阳地站了片刻,感觉疲劳。此后,就感到发热,随即住院治疗。
检查:体温呈波状式,时高时低。自觉热一阵,冷一阵。体温高至39℃以上,低至37℃。早七时半会诊时,腋下温度39.2℃。血压高。头昏闷,发热汗出,情绪不佳,精神不好,饮食不入,饮水少许即欲发呕;皮肤烙手,上唇焦。胃上口微有压疼感,心烦难受。脉象洪大,左手尤其显著根据证象,此病由疲劳引起。内热上越,兼有外感。治疗宜退热和胃。
处理:取大椎穴(泻),陶道穴(泻),每穴平揉、压放各200次,并由背部两侧的太阳经(即大椎、陶道穴的脊椎两侧),用拇指由上往下,推三四次,继点内关穴(泻)、中腺穴(泻)、关元穴(补),每穴平揉、压放各200次,并作腹部轻度振颤;又点足三里穴(补)、三阴交(切)等穴。
复诊(当日上午12时):点穴后汗渐出,已能入睡,并能喝点水。体温降至37 ℃。脉象好转,略弦数,右关较为显著。
处理:宜泻胃热,和胃气,取中脘穴(泻)、关元穴(补),并作腹部振颤;点内庭穴(泻)、太溪穴(补)。即引水制火法也。每穴平揉、压放各100次。
三诊(26日8时):由于前两次点穴后(兼服中药小柴胡汤,注射葡萄糖),精神大为好转。体温降为37℃。皮肤感觉已正常。
处理:由于连日发热汗出,津液受损,因而,口唇发焦,口内有臭味,为胃热上蒸之象。取太渊穴(补),以补肾水之母,使水分充足,则津液充沛。点中脘穴(泻)、关元穴(补),并在腹部辅助振颤,以和胃气。取足三里穴(补),以促进胃机能的恢复。
结果:此病经点穴两日,即恢复正常。在未点穴之前,患者虽然中西药并进,但体温一直波动,经过点穴,体温下降,一切均好转。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上一篇:中医点穴治疗咳嗽(气管炎) 下一篇:中医点穴治疗吐泻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相关链接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拼音索引
[中药词典]
[中药方剂]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- 病毒性肝炎
- 肝硬化
- 脂肪肝
- 酒精肝
- 肝腹水
- 痛风
- 甲亢
- 糖尿病
- 癫痫
- 失眠
- 面瘫
- 偏头痛
- 抑郁症
- 更年期综合症
- 面肌痉挛
- 三叉神经痛
- 重症肌无力
- 神经衰弱
- 脊髓空洞症
- 白内障
- 青光眼
- 黄斑变性
- 眼底病变
- 黄斑裂孔
- 眼底出血
- 视神经萎缩
- 玻璃体浑浊
- 视网膜色素变性
- 心肌炎
- 白塞氏病
- 红斑狼疮
- 干燥综合征
- 硬皮病
- 风湿类风湿
- 坐骨神经痛
- 股骨头坏死
- 骨髓炎
- 腰椎间盘突出
- 强直性脊柱炎
- 颈椎病
- 间质性肺炎
- 慢性结肠炎
- 慢性胃溃疡
栏目导航
帮助中心
- 客服电话:010-87876186
- 客服QQ:13007415
- 邮件地址:zhzyw@zhzyw.org
- 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