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点穴治疗便秘
1.病因
便秘,即大便秘结解不下。在《伤寒论》中把便秘,叫做“脾约”。就是说,脾的运化功能失调,气虚不能化津,以致肠中津液不足。因此,大便干燥失润,排便困难。患此病者,多数是老年人,或是坐着工作者。
2.症状
2~3日大便1次,排便时间很长,虽然感觉有粪便想排出,但是,排便很困难。
3.辨证施治
大便所以秘结,主要是:气虚,津液不足。对此,气虚应予补气,补气更须健脾,健脾与活血相结合,则可促进脾的运化功能。并予以补肾,以保持津液。膀胱主藏津液,则肾与膀胱相表里,故而调之。
配穴与手法:
太渊穴(补)、合谷穴(传)、三阴交穴(补)、足三里穴(补)、照海穴(补)、承山穴(泻)、天枢穴(补)、中脘穴(泻)、气海穴(补)、脾俞穴(补)、肾俞穴(补)。按配穴排列次序点穴,每穴平揉、压放各70~100次。
轻重标准度:应用轻度,活气血。
快慢标准度:应用慢度,以应肾,而保持津液,
平揉圆圈大小度:应用中度,以应脾,而促进运化。
方义解释:上列配穴,取太渊、气海穴,以补气;取脾俞、三阴交、足三里、中脘、天枢穴,以健脾胃;补肾俞穴,以调便;取照海、承山穴,以润通大便。以上方法,对一般大便秘结者,均有效果。假若用此法后,见效不大,或不见效时,可运用辅助手法中的“润肠法”。
验案例证
李XX,男,58岁。住西安市教师进修学院。1960年12月17日初诊。
主诉:大便秘结已20多年,由于不注意,逐渐加重。1956年,曾经北京某名医诊治,服中药未见效。近一二年,经西安市名中医连续治疗,亦未见效。最近,住疗养院针灸、按摩多次,仍未见效。
症状:大便经常隔一二日解1次。如不解,就要服缓泻药通便(据说,已经医院检查,血管轻度硬化。其他正常)。
处理:年久便秘,为气虚而无传导之力。补太渊穴,泻合谷穴,以清虚热。补足三里穴,以健胃助消化。补照海穴,泻承山穴,可生津润肠,以达通便之效。每穴平揉、压放各100次。
复诊(19日):昨日,未服泻药,大便1次,仅感大便困难些,自称点穴有效。
处理:同前。
三诊(2日):大便每日解1次。
处理:同前。
四诊(23日):昨日,大便较好,便时不太困难,但感到肚胀。
处理:如前法,加中脘(泻)、关元(补)、天枢(补)等穴。
本病,共点穴6次,大便每日解1次,情况很好,结束治疗。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本页关键字:中医点穴治疗便秘 便秘 中医点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相关链接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拼音索引
[中药词典]
[中药方剂]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- 病毒性肝炎
- 肝硬化
- 脂肪肝
- 酒精肝
- 肝腹水
- 痛风
- 甲亢
- 糖尿病
- 癫痫
- 失眠
- 面瘫
- 偏头痛
- 抑郁症
- 更年期综合症
- 面肌痉挛
- 三叉神经痛
- 重症肌无力
- 神经衰弱
- 脊髓空洞症
- 白内障
- 青光眼
- 黄斑变性
- 眼底病变
- 黄斑裂孔
- 眼底出血
- 视神经萎缩
- 玻璃体浑浊
- 视网膜色素变性
- 心肌炎
- 白塞氏病
- 红斑狼疮
- 干燥综合征
- 硬皮病
- 风湿类风湿
- 坐骨神经痛
- 股骨头坏死
- 骨髓炎
- 腰椎间盘突出
- 强直性脊柱炎
- 颈椎病
- 间质性肺炎
- 慢性结肠炎
- 慢性胃溃疡
栏目导航
帮助中心
- 客服电话:010-87876186
- 客服QQ:13007415
- 邮件地址:zhzyw@zhzyw.org
- 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