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网
首页 --> 中医特色 --> 中医点穴 --> 百病点穴 --> 中医点穴治疗痢疾

中医点穴治疗痢疾

痢疾,古人也叫滞下。流行于夏秋季之间。暑热天气,多喜贪凉,或冷饮冷食不洁的饮食之后,或遇气候阴雨湿热的差异变化,以致时邪注于肠道,而转痢疾。

1.病因

痢疾,古人也叫滞下。流行于夏秋季之间。暑热天气,多喜贪凉,或冷饮冷食不洁的饮食之后,或遇气候阴雨湿热的差异变化,以致时邪注于肠道,而转痢疾。

2.症状

腹痛,大便次数多而量少,粪色或白或红,俗称“红白痢”;即白者,为白痢。红者,为红痢。大便时,里急后重;欲解大便而重坠,只能大便一点;便后不一会,又要解便。或肛门兼有灼热者。

3.辨证施治

按痢疾之特征,腹痛,里急后重,肛门灼热,为湿热夹滞。滞于脾,故腹痛。滞于大肠,则重坠。治此之法,调脾以利湿,利使以除热,并助以舒经活血,腹痛与重坠,则即可消除。

配穴与手法:

内关穴(补)、合谷穴(泻)、内庭穴(泻)、照海穴(补)、承山穴(泻)、阴交穴(补)、阴陵泉穴(泻)、足三里穴(补)、天枢穴(泻)、中脘穴(泻)、关元穴(补)、肾俞穴(补)、大肠俞穴(泻)。按上列配穴次序点穴,每穴平揉、压放各70~100次。

轻重标准度:四肢穴用重手法,腹部穴用轻手法,腰背部穴用中手法。

快慢标准度:应用慢度,缓其急。

平揉圆圈大小度:应用中度。则需手法灵活,以活血消其后重。

方义解释:上列配穴,内关、合谷、内庭等穴,有调节阴阳,解内热之作用。而湿热夹滞,则取阴陵泉、三阴交、足三里、天枢、中脘等穴,以调脾运化功能。取肾俞、关元穴,调二便,以助利湿之效。取照海与承山穴,以利大便,促热从大便排出。并结合运用手法,发挥整个配穴的作用。

验案例证

曹X X ,男,35岁。住本市东关炮房街37号。于1960年7月17日,内科确诊为细菌性痢疾,转来治疗。

主诉:从15日开始泻肚,量少,下坠,肚于痛,一日泻十多次。次日,服药后,下坠见轻。但欲吐,不能吃,两日多只吃了四两饼干。右少腹痛,肠鸣。17日早晨至10时半,已泻肚5次,量少,異粪液稀白。有里急后重感。下午发烧,口苦。体温37.2℃,舌苦微黄。脉象弦数。

化验大便:

颜色——黄色 坚度——稀粘液

脓球——+++ 赤血球——++

处理:取合谷(泻)、足三里(补)、肾俞(补)、大肠俞(泻)、腰俞(泻)、照海(补)、承山(泻)等穴。每穴平揉、压放各100次。

复诊(18日下午):昨日点穴;稍有肚疼,大便3次,粪便内脓液减少。现在感觉右腹疼,胃如堵塞,不欲食,睡眠已好转,下坠轻微。

处理:取足三里(补)、中脘(泻)、关元(补)、大肠俞(泻)、承山穴(泻)。点腹部,天枢(泻)、水道穴(泻)。因右腹烧疼,再点右侧三阴交(补)、太溪穴(补)。每穴平揉、压放各100次,点后即觉轻。

三诊(19日):由昨日下午至本日早晨大便1次,粪已稠,右少腹仍疼。

处理:取合谷(泻)、内关(补)、足三里(补)、中脘(泻)、关元(补)、大肠俞(补)、承山等穴。每穴平揉、压放各100次。

四诊(24日):大便已正常,右少腹痛已止,胃部微烧疼,食欲稍增。

化验大便:

颜色——黄色 坚度——软

脓球——少许 未消化食物——+ +

处理:取合谷(泻)、内关穴(补)。胃有灼热,加巨虚、上廉(泻)、承山(泻)等穴。每穴平揉、压放各100 次。

本病,共点穴4次,病即痊愈。
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264942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
本页关键字:中医点穴治疗痢疾  痢疾  中医点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
上一篇:中医点穴治疗便秘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中医点穴治疗肝脾不和(胃、十二指肠溃疡)

>> 返回百病点穴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
Copyright © 2003-2018 zhzy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热线 010-87264942
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:010-87264942 举报邮箱:tousu@zhzyw.org
版权所有:中医中药网
中医保健
中医特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