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针的操作方法
耳针的操作方法,狭义地说,即耳毫针的操作方法,是耳针疗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,它使用的针具为毫针,适应证广泛,内、外、儿、妇各科之病症,均可应用。其操作方法为:
一、进针法:一般用捻入法和插入法。
1.捻入法 医者左手固定耳郭,右手拇、食指持针柄,将
针尖对准耳穴,手指前后捻动,边捻边按,使针随捻转刺入。
2.插入法 医者左手固定耳郭,右手持针柄,将针尖对准耳穴,用力一按,迅速将针插入耳穴中。
二、针剌角度和深度:耳针刺入的角度取决于耳穴的位
置和是否进行透穴。位于耳甲腔、耳甲艇、三角窝中之耳穴,多用直刺(90度进针),如子宫穴;心穴等;位千对耳轮、对耳屏内侧、屏间切迹等部位的耳穴,多用斜刺(45度至60度进针);如腰痛点、皮质下、内分泌等穴;位于耳舟有些穴位多用横刺(15度角沿皮进针),如风湿线穴等。当然这不是绝对的,位千三角窝、耳甲腔的穴位也常用斜刺,如神门穴、肺穴等。针刺之角度,应视具体情况而定,并且亦与医者临床习惯应用有关。
横刺最多用于透穴,即针透过儿个耳穴和透整个耳穴区域,如盆腔透子宫穴,从盆腔穴入针,针沿皮下,软骨上刺至子宫穴。又如治皮肤病或针刺麻醉时的针刺肺区,都需用横剌法。
耳针针刺深度,在治疗般疾病时,刺入深度为刺入耳软骨,而不刺透耳软骨。若是治疗实热症,急性疼痛或炎症,为了获得较大的刺激量(泻法),常用探刺,即刺透耳软骨,但不刺透对侧皮肤。若是治疗久病体虚之病人,要求较小的刺激量(补法),常用浅刺法,把针刺进皮下,抵达耳软骨膜,但不刺入耳软骨。
三、留针和补泻:由于耳郭很薄,耳针又很小,其补泻手法则不同于体针。
耳针常以留针时间长短和刺激强度来达到补泻之目的。如治疗实热疼痛之症,常用强刺激(深刺加捻转)长时间留针来达到泻之目的。反之,若治疗体弱虚寒之症,常用弱刺激(浅刺不捻转)短时间留针来达到补之目的。耳针之补泻主要取决于刺激强度,而留针时间仅起辅助之作用。
耳针的留针时间般不少于半小时,多为1小时左右,根据不同的疾病和需要,耳针可留针数小时,以致数十小时,但针刺婴幼儿则往往不留针。在治疗有些疾病时,为了获得较大的刺激量(刺激量=刺激强度X刺激时间),可在留针期间,每隔一段时间行针(多用捻转法)一次,以增强刺激强度。
四、出针法
1.捻出法用右手持针柄,边捻转边将针退出。
2.抽出法用手持针柄,不加捻转迅速抽出。
出针后,用75%酒精棉球按揉针孔,以防感染。若出针后出血,用棉球压迫片刻,直至血止。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本页关键字:耳针操作方法 进针法 留针 补泻 出针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上一篇:提高耳针疗效的三个基本因素 下一篇:耳针取穴五原则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拼音索引
[中药词典]
[中药方剂]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- 病毒性肝炎
- 肝硬化
- 脂肪肝
- 酒精肝
- 肝腹水
- 痛风
- 甲亢
- 糖尿病
- 癫痫
- 失眠
- 面瘫
- 偏头痛
- 抑郁症
- 更年期综合症
- 面肌痉挛
- 三叉神经痛
- 重症肌无力
- 神经衰弱
- 脊髓空洞症
- 白内障
- 青光眼
- 黄斑变性
- 眼底病变
- 黄斑裂孔
- 眼底出血
- 视神经萎缩
- 玻璃体浑浊
- 视网膜色素变性
- 心肌炎
- 白塞氏病
- 红斑狼疮
- 干燥综合征
- 硬皮病
- 风湿类风湿
- 坐骨神经痛
- 股骨头坏死
- 骨髓炎
- 腰椎间盘突出
- 强直性脊柱炎
- 颈椎病
- 间质性肺炎
- 慢性结肠炎
- 慢性胃溃疡
栏目导航
帮助中心
- 客服电话:010-87876186
- 客服QQ:13007415
- 邮件地址:zhzyw@zhzyw.org
- 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