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瘫的针灸治疗
面瘫俗称口眼歪斜,为单纯性一侧面颊筋肉弛缓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,以20-40岁多见。无明显季节性。
西医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于本病范畴。
【病因病机】
面瘫多由正气不足,脉络空虚,卫外不固,风邪乘虚入中经络,导致气血痹阻,面部少阳阳明经筋失于濡养,肌肉纵缓不收而病。
【辨证论治】
主症:起病突然,多在睡眠醒来时发病,病侧眼睑闭合不全,流泪,口角下垂,流涎,不能作蹙眉、皱额、闭眼、鼓腮、示齿和吹哨等动作。部分病有耳根后疼痛或面部疼痛、头痛等,舌苔薄白、脉浮紧或浮缓。
分析:手足阳明、少阳经脉循行于面部,其经筋分别结络于目、额、颊、颧、耳前等部。风寒外侵,经气受阻,经筋失养致局部肌肉弛缓不收,出现口眼歪斜向健侧,脉浮紧为风寒袭于内的实证,脉浮缓为风寒袭于内的虚证。
治则:散风通经活络
处方:取手足阳明、少阳经腧穴为主。针刺时初期用泻法,后期用补法可灸。面部穴位平刺透穴或斜刺、浅刺。穴取太阳、阳白、地仓透颊车、翳风、合谷(双)。
方义:重在麻痹部位取穴, 配合循经部位取穴, 疏散外邪,调和气血,筋肉得养。太阳、阳白、地仓、颊车疏调局部经气, 濡润肌肉;翳风疏解风寒;合谷为手阳明原穴,可通经活络,系“面口合谷收”之意。
【其他疗法】
皮肤针:用皮肤针叩刺阳白、太阳、四白、地仓、颊车、合谷等穴,以局部微红为度。每日或隔日1次。10次为一疗程。宜用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。
电针:选取翳风、地仓、颊车、阳白、合谷等穴,通电5~10分钟,通电量以患者感到舒适,面部肌肉微见跳动为宜。
穴位注射: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或加兰他敏,或胞二磷胆碱注射液,上述穴位每穴注射0.5毫升,每次用3~4穴,每日或隔日1次。
穴位贴敷: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~2分,撒在胶布上,然后贴敷于面部穴位处,5~7日换药1 次.或用蓖麻仁捣烂加少许麝香,取绿豆粒大一团,贴敷穴位上,每隔3~5日更换1次.或用白附子研细末,加少许冰片作面饼,贴敷穴位,每日1次。
【按语】
面瘫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,应注意鉴别。本病初起时针刺量不宜过强。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,面部可做按摩和热敷。防止眼部感染,可用眼罩和眼药水点眼,每日2~3次。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本页关键字:面瘫针灸治疗 面瘫 手足阳明 少阳经腧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相关链接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拼音索引
[中药词典]
[中药方剂]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- 病毒性肝炎
- 肝硬化
- 脂肪肝
- 酒精肝
- 肝腹水
- 痛风
- 甲亢
- 糖尿病
- 癫痫
- 失眠
- 面瘫
- 偏头痛
- 抑郁症
- 更年期综合症
- 面肌痉挛
- 三叉神经痛
- 重症肌无力
- 神经衰弱
- 脊髓空洞症
- 白内障
- 青光眼
- 黄斑变性
- 眼底病变
- 黄斑裂孔
- 眼底出血
- 视神经萎缩
- 玻璃体浑浊
- 视网膜色素变性
- 心肌炎
- 白塞氏病
- 红斑狼疮
- 干燥综合征
- 硬皮病
- 风湿类风湿
- 坐骨神经痛
- 股骨头坏死
- 骨髓炎
- 腰椎间盘突出
- 强直性脊柱炎
- 颈椎病
- 间质性肺炎
- 慢性结肠炎
- 慢性胃溃疡
栏目导航
帮助中心
- 客服电话:010-87876186
- 客服QQ:13007415
- 邮件地址:zhzyw@zhzyw.org
- 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