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网
首页 --> 中医特色 --> 中医针灸 --> 针灸临床 --> 难治性面瘫针灸临床治验

难治性面瘫针灸临床治验

周围性面瘫早期治疗时机延误,或治疗失当,易发展成难治性面瘫。现代医学认为,面瘫症状轻重取决于面神经损害平面的高低以及轴突变性的程度,面神经损伤平面越高、轴突变性程度越高则越难治愈。

周围性面瘫,又称“口眼㖞斜”,为临床常见病、多发病,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。一般面瘫患者经积极治疗,多在发病1~3个月内痊愈,但仍会有15%~ 20%的患者迁延难愈。

基于临床实践经验,以3个月作为诊断难治性面瘫的时间节点,面瘫3个月未痊愈者即可界定为“难治性面瘫”。难治性面瘫患者病程长、病情重,易留有面肌萎缩、面肌痉挛、联动、口角倒错、“鳄鱼泪”等后遗症,影响面容,甚至造成患者心理障碍,故为临床难治病症。

难治性面瘫诊断

周围性面瘫早期治疗时机延误,或治疗失当,易发展成难治性面瘫。现代医学认为,面瘫症状轻重取决于面神经损害平面的高低以及轴突变性的程度,面神经损伤平面越高、轴突变性程度越高则越难治愈。

根据面神经的走行,将周围性面瘫的损伤平面分为4个节段,面神经的损伤节段越高,症状越多,越难以治愈。面神经的损伤节段由低至高依次为:(1)茎乳孔以外:临床表现为同侧口眼㖞斜;(2)鼓索与镫骨肌之间:临床表现为口眼㖞斜,伴有味觉丧失;(3)镫骨肌与膝状神经节之间:临床表现为口眼㖞斜,伴味觉丧失及听觉过敏、听力下降;(4)膝状神经节:临床表现为口眼㖞斜,伴味觉丧失,听觉过敏、听力下降,泪多、无泪,或伴眩晕。

有接诊难治性面瘫时,还应考虑是否伴发基础疾病,如恶性肿瘤、糖尿病、高血压病、高脂血症、哮喘、贫血等疾病。

还要诊察患者身体状态,如高龄患者、妊娠期或产后、手术后等情况。中医辨证为脾虚型、阴虚型、痰瘀型等体质者。

难治性面瘫辨证分型

难治性面瘫多由于失治迁延日久,面部筋脉长期失于气血濡养而弛缓不用,或者因为正气不足、素体脾胃虚弱所致气血生化不足,或者因为阴虚风动,或者因为邪气入深,津液不行,壅遏为痰,痰瘀搏结,缠绵难愈,形成正虚邪实、虚实夹杂之顽疾。

气虚血瘀 面部肌肉松弛,或有面肌萎缩,面色huang(白+光)白或萎黄,神疲乏力,气短声怯。患者素体虚弱,或大病、手术之后,或产后、哺乳期,或过度劳累等因素。舌淡,或舌体胖大有齿痕,脉沉细弱。

阴虚风动 口眼歪斜日久,患侧面部板滞不舒,患侧眼裂变小,或有面肌萎缩,或有口唇倒错,遇冷或劳累后症状加重。舌暗红,少苔或无苔,脉细数。

痰瘀阻滞 口眼歪斜日久,面部肿胀,或有压痛。患者形体肥胖,或素嗜烟酒,或嗜肥甘厚味。舌质暗,舌体胖大,苔白厚腻,脉滑。

难治性面瘫选穴特点

辨证选穴

气虚血瘀型,治疗时可配合气海足三里脾俞等穴,并可加用灸法,以健脾益气、行气活血。阴虚风动型,治疗时可配合风池阴交太冲等穴,以养阴柔肝、熄风通络。痰瘀阻滞型,治疗时可配合丰隆中脘阴陵泉等穴,并可加用灸法,以健脾化痰、活血化瘀。

对症选穴

口角歪斜:以手足阳明经、督脉任脉穴位为主,如地仓水沟承浆口禾髎、夹承浆、下关合谷、中脘、后溪等穴。可以配合健侧取穴。

闭目无力:取阳白、上睛明四白申脉等穴。阳白、上睛明、四白为局部取穴, 有助局部行气活血。《灵枢》记载,足太阳经筋为“目上冈”,足太阳膀胱经脉“起于目内眦,上额”。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以通调太阳之脉;同时申脉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阳跷脉, 阳跷脉主人体运动,司眼睑的开合,故在治疗眼部前额恢复困难时,申脉一穴通两脉以疏通眼周经络气血,促进上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。

面肌痉挛、联动:面肌痉挛、联动为难治性性面瘫常见的症状,中医称之为“瘈疭”“抽搐”。临床针灸治疗时,头面部腧穴宜浅刺、轻刺激,局部可选用双侧下关穴,远端可以配伍列缺照海、合谷、太冲,以调和阴阳,行气活血。

难治性面瘫刺灸方法

局部多针浅刺法

“多针浅刺法”,又称“浅刺多穴法”,是包括刺法和选穴法在内的一种方法。“浅刺” 就是用毫针刺入穴位较浅,一般仅有两三分深。“多针”,或“多穴”,是指治疗时选穴较多,或在病变部位刺针较多。临床应用时把二者结合起来,称之为“多针浅刺法”或“浅刺多穴法”,多用于病位较浅的病症、虚证,可增强调和气血、疏通经络的作用。

常用穴位:根据难治性面瘫患者的病情,酌取患侧攒竹、阳白、丝竹空头维、太阳、上迎香、四白、迎香、口禾髎、水沟、颧髎、地仓、夹承浆、下关、颊车等穴,采用多针浅刺法治疗。配合风池、合谷、足三里等穴位治疗。

针刺方法:选取面部穴位,用一寸毫针,刺入穴位1~2分深,然后留针15~20分钟。面瘫后期病证已虚,若继续采用泻法治疗,势必耗伤气血,致使面瘫迁延日久不能彻底痊愈。如果采用“浅刺多穴法”扶正祛邪,多能收到满意效果。而且,在面瘫后期采用此法治疗,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,如面部发紧、肌肉抽动、联带动作等。

隔姜灸温通法

施灸时,取新鲜生姜切成直径3厘米、厚0.5厘米的薄片,用毫针或牙签刺几个小孔,贴于患侧的穴位处,将艾绒捏成蚕豆大小的圆锥形艾炷,放在姜片上,并从顶端点燃。以持久温热到达穴位为宜,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夹起。然后,继续灸下一壮,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。每周灸3次,每次施灸2~3个穴位,每穴各3壮。施灸时,针灸针可以保留在穴位上,也可以先做隔姜灸法、然后针刺治疗。

穴位注射疗法

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、甲钴胺注射液,选择患侧面部穴位,进行穴位注射治疗。药物:复方樟柳碱注射液(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)2毫升,甲钴胺注射液(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制造,卫材(中国) 药业有限公司分装)1毫升。穴位:攒竹、阳白、太阳为第1组;迎香、颧髎、下关为第2组;地仓、颊车、承浆为第3组。每次选一组穴位,每周注射3次。

周围性面瘫,是由于外感风邪造成面部筋脉弛缓不收而发病。病之初期多为邪气壅实,多以针刺泻法祛其邪气。病之后期邪气已衰,正气亦虚,治宜补法为主,兼以通络,扶正以祛邪。难治性面瘫为面瘫迁延不愈,病程一般都在3个月以上。由于邪气羁留经络,局部肌肉筋脉长久失于气血荣养,已属虚证,此即“久病多虚”。根据《内经》“盛则泻之,虚则补之”的治疗原则,治宜补法。又因邪气未尽,经络未通,“久病多瘀”,亦当辅以祛邪通络之法。“多针浅刺法”结合隔姜灸温通法、穴位注射疗法,扶正以祛邪,增强调和气血、疏通经络的作用,故用于面瘫后期和难治性面瘫的治疗较好。
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
本页关键字:难治性面瘫  周围性面瘫  面神经损伤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
上一篇:针刺治疗口腔溃疡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

>> 返回针灸临床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
Copyright © 2003-2018 zhzy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热线 010-87876186
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 举报邮箱:tousu@zhzyw.org
版权所有:中医中药网
中医保健
中医特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