腕管综合征小针刀疗法
腕管综合征又称“腕管狭窄症”、“正中神经挤压征”,是由于腕管内组织增生或移位,压力增商,腕管狭窄,使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迫所引起的挠侧三个半手指麻木、疼痛等神经症状。它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患,也是手外科医生最常进行手术治疗的疾患。临床上较常见,女性多于男性。
Paget医生于1854年最早描述了两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正中神经卡压的临床表现。1913年,法国学者Marie和Foix医生首次报道了低位正中神经卡压症状患者的神经病理检查结果,并提出如果在早期诊断并切开腕横韧带,或许可以避免出现神经的病变。1933年,Learmouth报道了手术切开屈肌支持带治疗腕管神经卡压的病例。1953年,Kremer首次在公开出版物中使用了“腕管综合征”来命名这一疾患,并一直被沿用至今。
中医学认为,本病是由于急性损伤或者慢性劳损,使血瘀经络;或寒湿淫筋,风邪侵袭肌肉,导致气血受阻引起。
腕管综合征小针刀疗法一
针刀定点:豌豆骨骨面、钩骨骨面、桡侧的舟骨及大多角骨骨面。
操作规程:患者坐位或仰卧位,手掌伸开平放,掌面向上。松解豌豆骨骨面、钩骨骨面、桡侧的舟骨及大多角骨骨面等点时,先找到其体表投影,然后定点。使针刀体与皮肤垂直,刀口线与正中神经的循行方向一致,以左手拇指为引导,拇指由定点处下抬至骨面,左右推剥,针刀刃贴左手拇指指甲刺入皮肤,摸索进刀,到达骨面,在豌豆骨、钩骨骨面的桡侧缘浅层纵切2~3刀;在舟骨、大多角骨骨面的尺侧缘浅层纵切2~3刀,切断部分肥厚的腕横韧带。如果有腱鞘囊肿,可用左手拇示指固定肿块,使刀口线与正中神经方向一致,刀体垂直于皮肤,刺入囊肿内,将痰肿切开。出刀后,拇指用力下压,使溪肿内的胶状物挤出。
针刀术做完后,应给与手腕被动活动,使手腕做前屈、后伸、侧屈等动作,以达到松解粘连的目的。
中、后期患者可结合局部封闭治疗,每周治疗一次,6次为1个疗程,药物
主要为醋酸曲氨奈德、1%利多卡因、维生素B12等。
操作间隔:每周一次,直至疾病痊愈。
腕管综合征小针刀疗法二
针刀定点:远侧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、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远端2.5cm、远侧腕横纹桡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、桡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远端2.5cm。
操作规程:患者坐位或仰卧位,手掌伸开平放,掌面向上。此四点分别进针,使刀口线与肌腱平行,针体和腕面成90°角,刺入深度0.5cm左右,沿两侧屈肌腱内侧缘将腕横韧带分别切开2~3mm,与此同时,针刀沿屈肌腱内侧缘纵疏横剥2~3下,以松开肌膊和韧带间的粘连。如有囊肿,将针刀刺入囊肿内,将囊肿切开。出针后,拇指用力下压,使囊肿内的胶状物挤出。
针刀术做完后,刀口覆盖稳妥后,应给与手腕被动活动,使手腕做前屈、后伸、侧屈等动作3~5下,以达到松解粘连的目的。
操作间隔:每周一次,直至疾病痊愈。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本页关键字:腕管综合征 小针刀 小针刀疗法 腕管狭窄症 正中神经挤压征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上一篇:手腕腱鞘囊肿小针刀疗法 下一篇:肘管综合征小针刀疗法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相关链接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拼音索引
[中药词典]
[中药方剂]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- 病毒性肝炎
- 肝硬化
- 脂肪肝
- 酒精肝
- 肝腹水
- 痛风
- 甲亢
- 糖尿病
- 癫痫
- 失眠
- 面瘫
- 偏头痛
- 抑郁症
- 更年期综合症
- 面肌痉挛
- 三叉神经痛
- 重症肌无力
- 神经衰弱
- 脊髓空洞症
- 白内障
- 青光眼
- 黄斑变性
- 眼底病变
- 黄斑裂孔
- 眼底出血
- 视神经萎缩
- 玻璃体浑浊
- 视网膜色素变性
- 心肌炎
- 白塞氏病
- 红斑狼疮
- 干燥综合征
- 硬皮病
- 风湿类风湿
- 坐骨神经痛
- 股骨头坏死
- 骨髓炎
- 腰椎间盘突出
- 强直性脊柱炎
- 颈椎病
- 间质性肺炎
- 慢性结肠炎
- 慢性胃溃疡
栏目导航
帮助中心
- 客服电话:010-87876186
- 客服QQ:13007415
- 邮件地址:zhzyw@zhzyw.org
- 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