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网
首页 --> 症状大全 --> 儿科症状 --> 小儿腹泻

小儿腹泻

小儿腹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,便质稀薄甚至如水样,或完谷不化的症状。

【概念】

本症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多,便质稀薄甚至如水样,或完谷不化的症状。一般小挟有脓血,也无明显的里急后重。

本症在古典医书中名称繁多,如《内经》称“濡泄”、“殆泄”、“洞泄”,《诸病源候论·小儿杂病诸候》称“下利”、“洞泄”、“注下”、“久利”、“冷利”等,今统称泄泻。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将“泻”分为九型,对证候的描述较为详细,其认识亦有很大进步。

【鉴别】

常见证候

风寒腹泻:泄泻清稀多沫,臭味不大,肠鸣腹痛,或见恶寒发热,鼻塞流清涕,轻咳,口不渴,舌苔薄白,脉浮,指纹红。

湿热腹泻:发热或不发热,泻下稀薄或粘稠,色黄或绿,日十余次,兼见口渴心烦,小便短赤,苔黄腻,脉滑数,指纹深红或紫滞。

伤食腹泻:腹痛胀满,大便粘滞,泻下腐臭如败卵,痛则欲泻,泻后痛减,口臭纳呆,常伴呕吐,舌苔黄厚或垢腻,脉滑,指纹暗红而伏。

脾虚腹泻:久泻不愈.或时泻时止,大便稀薄,水谷不化,每于食后作泻,面色萎黄,不思饮食,神疲倦怠,睡时露睛,舌质淡,苔薄白而润,脉沉无力,指纹隐伏不露,或淡红。

鉴别分析

风寒腹泻与湿热腹泻:一为寒泻,一为热泻,其病因病机不同,表现各异。风寒泻为感受风寒之邪所致,《素问·举痛论》指出:“寒气客于小肠,小肠不得成聚,故后泄腹痛矣。”其特点:泄泻清稀,臭味不大,肠鸣腹痛,并可兼见鼻塞,流清涕,口不渴.苔薄白,脉浮等风寒表证。治以疏风散寒,化湿祛邪,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;湿热泻为感受暑湿之邪,损伤脾胃,下迫大肠,而致泄泻。其特点为:泻下稀薄或粘稠,臭味较大,甚则暴注下迫,并可兼见口渴而所欲不多,小便短赤,苔黄腻,脉滑数等湿热俱盛的症状,治以清热利湿,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。

伤食腹泻与湿热腹泻:二者均见大便秽臭,苔黄或腻,脉滑或数等实热证的表现,但其病因病机不同,临床症状有别。伤食泻的病因为乳食不节,损伤睥胃。《素问·痹论》指出: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”稗胃受伤,不能腐熟水谷,则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水谷不分,并走大肠,而成食积泄泻。-一般多有饮食不节之因,且无明显的季节性。湿热泻多为暑湿或湿热之邪致病,夏秋发病较多。《明医杂著》说:“夏秋之间,湿热大行,暴注下泄,脾喜燥恶湿,湿阻中焦,外湿与内湿相结下迫大肠则泄泻作也。”伤食泻因乳食停滞不化,以致腐浊壅积肠中,故其特点为腹痛胀满,痛则欲泻,泻后痛减,泻下臭如败卵,并可见口臭纳呆,苔黄腻而垢等肠胃积滞的症状;湿热泻则因湿热蕴蓄,而致大便泄泻稀粘,或暴注下迫,多则每日…、二十次,臭味虽大,但无败卵之异臭,同时兼见小便短赤,舌苔黄腻等症状。伤食泻治以消食导滞和胃,方用保和丸加减。

风寒泻、湿热泻、伤食泻与脾虚腹泻:风寒泻、湿热泻、伤食泻皆为实证,病程较短。而脾虚泻为泄泻虚证,一般病程较长,多由禀赋索弱,睥气不足,或病后失调,或寒凉之药攻伐太过,致使脾胃虚弱,运化失常,清浊不分,而致泄泻。其特点为:大便稀或水谷不化,泄泻次数较少,并可兼见形体消瘦,食欲不振,面色苍白或萎黄,神疲乏力.舌质淡,脉沉乏力等脾虚气弱之症,治以健脾止泻,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。

总之,泄泻一证,要分清寒热虚实。实泻泻下澄澈清冷,小便清白,舌淡苔薄白;热泻暴注下迫,泻下色黄臭秽灼肛,小便短赤,脉数有力,舌苔黄腻;虚泻病程多长,泻下完谷不化.但次数较少,形体消瘦,脉弱无力;实泻病程较短,泄泻次数较多而形体壮实,脘腹胀满,腹痛拒按,脉实有力。小儿易虚易实,临床常虚实兼杂,寒热错综,故必须脉证合参,仔细辨析。

【文献别录】

《幼科全书》:“凡泄泻皆属湿。”

《幼科发挥·泄泻》:“泄泻有三,寒热积也。寒泻者不渴……热泻者有渴……积泻者面黄,所下酸臭食也。”“治泻大法,不问寒热,先服理中丸,理中者,理中气也。治泄不利小便.非其治也,五苓散主之。更不止,胃气下陷也,补中益气汤,清气上升则不泻矣。又不止者,此滑泻也,宜涩之,豆蔻丸主之,此祖传之秘法也。”

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论泻之源,有冷泻、热泻、伤食泻、水泻、积泻、惊泻、风泻、脏寒泻、疳积酿泻,种种不同……。”
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264942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
本页关键字:小儿大便  小儿腹泻  濡泄  殆泄  洞泄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
上一篇:小儿呕吐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小儿腹痛

>> 返回儿科症状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
Copyright © 2003-2020 zhzy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热线 010-87264942
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:010-87264942 举报邮箱:tousu@zhzyw.org
版权所有:中医中药网
中医保健
中医特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