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网
首页 --> 症状大全 --> 全身症状 --> 发黄

发黄

发黄,以目黄,尿黄,面黄,身黄为其主要症状,尤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,一般先从目黄开始,继则遍及全身。

【概念】

发黄,以目黄,尿黄,面黄,身黄为其主要症状,尤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,一般先从目黄开始,继则遍及全身。

本症《内经》称“黄疸”,以后历代医籍中有“黄瘅”、“谷疸”、“酒疸”、“女劳疸”、“黑疸”、“阳黄”、“阴黄”、“急黄”、“瘟黄”等名称。现将不同类型发黄一并在本文讨论。

【鉴别】

常见证候

湿热发黄:目黄身黄,黄色鲜明,或见发热.口渴,心中懊憹,身倦无力.脘腹胀满,食少纳呆,厌恶油腻.恶心呕吐,小便深黄或短赤,大便于结,舌苔黄腻,脉象滑数。

寒湿发黄:目黄身黄,黄色晦暗,食少纳呆,脘闷腹胀,四肢困重,形寒肢冷,小便不利,大便溏薄,舌苔白腻,脉象濡缓或沉迟。

瘟毒发黄:起病急骤,黄疸迅速加深,身目均呈深黄色,其色如金,高热口渴,烦躁不安,或神昏谵语,或鼻衄、齿衄、呕血、便血,肌肤出现瘀癍,舌质红绛,苔黄腻,干燥少津,脉数。

瘀血发黄:身黄,其色晦暗,面色青紫或黧黑,或胁下有瘕块,疼痛不舒,或小腹胀痛而小便反利,皮肤可见蛛纹丝缕,或有低热,或大便漆黑,舌质紫暗或有瘀癍,脉弦涩或细涩。

脾虚血亏发黄:肌肤发黄无光泽,神疲乏力,心悸失眠,头晕,爪甲不荣,舌质淡,脉濡细。

鉴别分析

湿热发黄:本证属“阳黄”范畴。以病程较短,黄色鲜明,舌苔黄腻,脉滑效或弦数为主要临床特点。病因由湿热蕴结中焦,熏蒸肝胆,胆液外泄,浸溃于肌肤而发黄。通常应区分以下三种:①热重于湿:热象较重,故发热口渴,心烦欲吐,小便短赤,大便干结,舌苔黄腻,脉象弦数;②湿重于热:湿象较重,见头重身困,脘腹胀闷,食欲不振,口渴不多饮,小便不利,大便稀溏,舌苔黄厚腻,脉滑稍数,或濡缓;③湿热并重:发热烦渴,头重身困,脘腹胀闷,小便黄赤,大便于结或粘滞不爽,舌苔黄厚而腻,脉弦数或滑数筹。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。热重于湿者,清热利湿,佐以通便,方选栀子大黄汤;湿重于热者,利湿化浊,佐以清热,方选茵陈五苓散;湿热并重者,清利湿热,佐以解毒化浊,使湿热从二便分利而出,方选茵陈蒿汤。

寒湿发黄与湿热发黄:两者虽同为湿滞中焦,胆液不循常道,外溢而发黄,但湿热发黄属阳黄,其色鲜明如橘皮,寒湿发黄属阴黄,其色晦暗如烟熏;湿热发黄病程较短,寒湿发黄病程较长;湿热发黄舌苔黄腻,寒湿发黄舌苔白腻;湿热发黄脉滑数或弦数,寒湿发黄脉沉迟或濡细。根据发黄的色泽,结合病史、症状,两者显著不同,临床较易鉴别。寒湿发黄,因寒湿阻滞中焦,易伤脾胃阳气,治应温化寒湿为主,佐以健脾和胃,方选茵陈术附汤。

疫毒发黄与湿热发黄:两者同属阳黄,黄色鲜明。疫毒发黄又称“急黄”、“瘟黄”,为感受时行疫疠而致,其病情较重,身目呈深黄色;湿热发黄,起病缓慢,黄疸逐渐加深,或有发热,或无热,口干口苦,心中懊恼,病在气分。疫毒发黄则必见高热,大渴欲饮.烦躁不安,或见神昏谵语,邪入营血,舌红绛,苔黄褐,可见鼻衄、齿衄、呕血、便血、身发癍疹等症。病重者迅速出现精神不振,昏迷;湿热夹毒,郁而化火,迫使胆汁外溢肌肤,故现热毒炽盛之象,治以清热解毒,凉血开窍,方选犀角散加昧。

瘀血发黄与寒湿发黄:两证同属阴黄,有起病缓慢,黄色晦暗无泽等特点。但两者病机及临床表现不同。瘀血发黄,病因常由肝郁气滞,日久成瘀;或因湿热黄疸迁延不愈,湿郁气机不利,瘀积肝胆,胆汁疏泄失职而发黄。临床特点:黄疸晦暗,面色黧黑,皮肤有蛛纹丝缕或出血癍,胁下有瘸块疼痛等瘀血内阻的症状。寒湿发黄则以形寒肢冷,困顿,纳呆,腹胀便溏,苔白腻,脉迟等寒湿内阻为特点。瘀血发黄病情比寒湿发黄更为顽固缠绵,不易速愈。治疗以活血行瘀,软坚散结为主,方选大黄廑虫丸等。

脾虚血亏发黄:本证由劳倦内伤或久病,使脾胃虚弱,气血亏损,肝失所养,疏泄失职,胆汁外溢而发黄,又称“虚黄”。辨证要点:全身皮肤发黄,其色黯然不泽,且

伴头晕、心悸、失眠、舌淡等气血亏虚的症状。治宜健脾补气养血,方选小建中汤、十全大补汤等。

黄为脾土之正色,本节所谓之发黄,必需具备目黄、身黄、小便黄。其中目黄一症是区分是否发黄的要点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疸源流》:“经言目黄者日黄疸,以目为宗脉所聚,诸经之热上熏于目,故目黄,可稔知为黄疸也。”古今对发黄一症分类甚多,但总以黄色鲜明者为阳黄,黄色晦暗不泽者为阴黄分类。本节所论之湿热发黄、瘟毒发黄二证属阳黄,一般有起病急骤、症状重、病程较短的特点;寒湿发黄、瘀血发黄、脾虚

血亏发黄三证属阴黄,一般有起病缓慢、症状略轻、病程长的特点。临床辨证可根据起病特点,证候表现等,不难鉴别。但是,阳黄日久不愈,使气血亏损或瘀滞,亦可变成阴黄,辨证时需灵活掌握.审证求因,方不致误。

【文献别录】

金匮要略·黄疸病脉证并治》:“谷疸之病,寒热不食,食即头眩,心胸不安,久久发黄为谷疽,茵陈蒿汤主之。”

“膀胱急,少腹满,身尽黄,额上黑,足下热,因作黑疸,其腹胀如水状,大便必黑,时溏。此女劳之病,非水也。腹满者难治,硝石矾石散主之。”

“夫病酒黄疸,必小便不利,其候心中热,足下热,是其症也。”

《医学心悟》:“湿热之黄,黄如橘子、柏皮,因火气而光彩,此名阳黄。又有寒湿之黄,黄如熏黄色,暗而不明,或手脚厥冷,脉沉细,此名阴黄。……其间有伤食者,名日谷疸;伤酒者,为日酒疸;出汗染衣,名日黄汗,皆阳黄之类也。……其间有女劳疸,乃阴黄之类。……复有久病之人,及老年人,脾胃亏损,面目发黄,其色黑暗而不明,此脏腑之真气泄露于外,多为难治。”
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264942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
本页关键字:发黄  目黄  尿黄  面黄  身黄  湿热发黄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
上一篇:毛发脱落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呵欠

>> 返回全身症状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
Copyright © 2003-2020 zhzy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热线 010-87264942
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:010-87264942 举报邮箱:tousu@zhzyw.org
版权所有:中医中药网
中医保健
中医特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