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网
首页 --> 症状大全 --> 胸腹症状 --> 呃逆

呃逆

胃气上逆,咽喉间频频呃呃作声。《医林改错》谓:“呃逆,俗称打咯忒。”,呃逆在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诸病源候论》、《千金翼方》等书中均称为“哕”。

【概念】

胃气上逆,咽喉间频频呃呃作声。《医林改错》谓:“呃逆,俗称打咯忒。”

呃逆在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诸病源候论》、《千金翼方》等书中均称为“哕”。至金元时期,《兰室秘藏》将“呕吐哕”混称。《丹溪心法》谓:“凡有声有物,谓之呕吐;有声无物,谓之哕”,则哕即干呕,乃呕吐之类。故在金元之前的医籍中,呃逆与哕同义,《类经》谓“古之所谓哕者,则呃逆无疑”,金元之后哕即干呕。所以呃逆、哕(干呕)、呕吐三种症状,虽均是胃气上逆的症状,但其表现各不相同。

【鉴别】

常见证候

胃寒气逆呃逆:呃声沉缓有力,胃脘冷痛,得热则减,得寒则甚,口中和、苔白润,脉象迟缓。

胃火呃逆:呃声洪亮,冲逆而出,口臭烦渴,胃脘灼痛,小便短赤,大便秘,舌苔黄,脉象滑数。

脾肾阳虚呃逆:呃声不断,气不接续,手足不温,面色苍白,食少困倦,腰膝无力,小便清长,大便溏,舌质淡,苔白润,脉沉弱。

胃阴不足呃逆:呃声气促而不连续,口舌干燥,烦渴不安,舌质红绛,脉象细数。

鉴别分析

胃寒气逆呃逆与胃火呃逆:二者皆属实证,前者由于饮食不节,过食生冷,或外感寒邪深入胃肠,停滞于胃,胃阳被遏,纳降失常,发生胃寒呃逆,属寒实证。后者由于嗜食辛辣之品,胃腐积热,或外感热邪结于胃腑,或情志不畅,气郁化火,肝火犯胃,以致胃火上冲而为呃逆,属实热证。前者呃声沉缓有力,后者呃声响亮有力。前者因胃阳被遏,阳气受阻,故兼见胃脘痞满,得热则胃脘痞满减,得寒则痞满加重,口淡腻等胃寒兼证。后者胃火上冲,故呃声洪亮,冲逆而出。同时兼见,口臭心烦,小便短赤,大便难,舌苔黄,脉滑数。胃寒呃逆,治以温中散寒,方选丁香散。如寒重可加肉桂吴茱萸以温阳散寒降逆止呃。如夹痰滞不化,胸闷,嗳腐,可加厚朴枳实陈皮等,以行气化痰消滞。胃火上冲呃逆.治以清降泄热,方选竹叶石膏汤加柿蒂,以化痰降逆。如大便秘结,可加大黄,通利大肠以使热下泄。

脾肾阳虚呃逆与胃阴不足呃逆:二者皆属虚证呃逆。前者属阳虚证,后者属阴虚证。脾肾阳虚,呃逆声低不断,气不接续;胃阴不足,呃声急促而不连续。脾肾阳虚呃逆,兼见畏寒肢冷,手足不温,小溲清长等。胃阴不足呃逆,兼见口舌干燥、烦渴不安,舌红绛等。脾肾阳虚呃逆,治以补益脾肾,和胃降逆。方用旋复代赭汤。如脾肾阳虚.畏寒肢冷,大便溏,可加附子白术干姜,以温阳健脾而平逆气。胃阴不足呃逆-治以生津养胃,方选益胃汤加枇杷叶、石斛、柿蒂,以降逆止呃,如胃气大虚,不思饮食,则用橘皮竹茹汤,益气和中。

总之.呃逆一证,有虚实寒热之异,实者多气痰火郁所致,虚证有脾肾阳虚与胃阴不足之别。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”是其治疗原则。

【文献别录】

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凡杂证之呃,虽由气逆,然有兼寒者,有兼热者,有因食滞而逆者,有因气滞而逆者,有因中气虚而逆者,有因阴气竭而逆者。但察其因而治其气,自无不愈。若轻易之呃、或偶然之呃,气顺则已,本不必治。惟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.必其气有大逆或脾肾元气大有亏竭而然。然实呃不难治,而惟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。”
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264942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
本页关键字:胃气上逆  呃逆  医林改错  内经  伤寒论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
上一篇:恶心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吞酸

>> 返回胸腹症状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
Copyright © 2003-2020 zhzy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热线 010-87264942
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:010-87264942 举报邮箱:tousu@zhzyw.org
版权所有:中医中药网
中医保健
中医特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