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跟痛的问诊
足跟痛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。足跟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,有以下解剖特点:跟部皮肤是人体中最厚的部位,其皮下脂肪致密而发达,又称脂肪垫;在脂肪与跟骨之间有滑液囊存在,跖筋膜及趾短屈肌附着于跟结节前方,跟腱呈片状附着在跟骨结节的后上方。本书所述及的足跟痛没有明确的外伤史,疼痛以足跟为中心,包括足跟周围肌腱、筋膜、滑囊等的病变,其起病往往缓慢,没有明显的诱因,疼痛呈渐进加重,影响正常行走。
(一)问诊要点
本病的问诊,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去区别于外伤性足部扭伤挫伤。首先,本节所述诸病一般无明显外伤史,其发病较缓慢,与受凉及过度劳累有一定关系。另一面本症往往中老年人多见,是因年老体弱,肾气不足,肝肾亏虚,致骨弱而筋弛。临床上常见的跟骨痛可以有跟后滑囊炎、跟下滑囊炎、跟骨下脂肪垫炎、跖腱起点筋膜炎、痹证件跟痛症、肾虚性跟痛症。
(二)分型问诊
1.跟后滑囊炎
问诊:因久行劳伤,跟后肿胀,囊壁增厚,且有滑囊之积液,因而按之凹陷,按后又膨隆,临床上以肿痛为主,走路时因鞋后踩摩擦而疼痛加雨,压夕疼痛。症状会反复发作,所以可见跟骨后上方有软骨样隆起,皮肤略红,触之有囊样的弹性感。
治法:活血化瘀,消肿止痛。内服桃红四物加味,肿明显者加地龙、茯苓、车前子等;痛较重者加重川芍药量。外敷可选七厘散或熏洗药。
2.跟下滑囊炎
问诊:足跟下正中疼痛,走路或站立时跟下疼痛明显加重,因疼痛而肢行,行走一段时间疼痛有时会略轻。跟骨结节下方有肿胀及压痛,按之有囊性感。
治法:活血化瘀,行气止痛。推拿治疗后,可从用熏洗药。
3.跖腱起点筋膜炎
问诊:多见于久立久行之职业人员,或是先天足弓屈平,使跖腱膜长期处于劳累紧张状态,故而跟骨下面前方出现疼痛,并沿足跟内侧向前扩展到足底。尤以早晨起床下地或长叶间休息后站立行走时疼痛明显。
治法:补益肝肾,行气止痛,内服药如肾阴不足者,用六味地黄丸加味;肾阳不足者,用金匮肾气丸加味。外治用推拿疗法并外用熏洗药每晚熏洗局部。
4.痹证性跟痛症
问诊:疼痛无固定点,且足跟周围肿胀明显,局部压痛范围会很广泛,但以跟腱附着部疼痛明显。局部皮肤略红,有时可出现红肿热痛现象。
治法:祛风利湿,消肿止痛。内服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,外用中药熏洗剂熏洗,每日1~2次。
5.肾虚性跟痛症
问诊:往往久卧病床或年老体弱,肝肾不足,则骨萎筋弛,则行走及站立时双腿酸软无力,双侧跟骨感到酸痛,走路越长酸痛越重。劳累后症状会明显,但压之无特别痛点,亦没有明显肿胀。
治法:补益肝肾,强筋壮骨。属阴亏者,用左归丸、六味地黄丸加减;属于阳虚者,用右归丸、金匮肾气丸加减。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本页关键字:足跟痛问诊 足跟痛 跟后滑囊炎 跟下滑囊炎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上一篇:躯干小关节错缝的问诊 下一篇:伤后发热的问诊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拼音索引
[中药词典]
[中药方剂]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- 病毒性肝炎
- 肝硬化
- 脂肪肝
- 酒精肝
- 肝腹水
- 痛风
- 甲亢
- 糖尿病
- 癫痫
- 失眠
- 面瘫
- 偏头痛
- 抑郁症
- 更年期综合症
- 面肌痉挛
- 三叉神经痛
- 重症肌无力
- 神经衰弱
- 脊髓空洞症
- 白内障
- 青光眼
- 黄斑变性
- 眼底病变
- 黄斑裂孔
- 眼底出血
- 视神经萎缩
- 玻璃体浑浊
- 视网膜色素变性
- 心肌炎
- 白塞氏病
- 红斑狼疮
- 干燥综合征
- 硬皮病
- 风湿类风湿
- 坐骨神经痛
- 股骨头坏死
- 骨髓炎
- 腰椎间盘突出
- 强直性脊柱炎
- 颈椎病
- 间质性肺炎
- 慢性结肠炎
- 慢性胃溃疡
栏目导航
帮助中心
- 客服电话:010-87876186
- 客服QQ:13007415
- 邮件地址:zhzyw@zhzyw.org
- 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