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黄为主治疗六月寒
1998年夏天,曾诊治一名40多岁农村妇女,患者因“畏寒,手脚冰凉,一年四季身裹厚衣,食纳不佳2年余”就诊。
初诊正值暑热农历六月,初见患者,一身厚厚棉衣装备,时有恶寒感。2年前一个寒冷冬季,患者与丈夫激烈吵闹后,晕厥过去,醒来便出现寒战,并未引起足够重视。从那以后,患者恶寒症状逐渐加重,次年夏天来临,依旧不能减衣。家人意识到病情严重性,随即四处求医,疗效均不显。从此,时轻时重,反反复复,诸医诊治,显效不明。刻诊见:时有恶寒、身裹厚衣、四肢冰凉、食纳不佳、时有叹气、少气懒言、舌淡、苔白、左手脉弦细、右手脉濡弱等。
辨证:肝郁脾虚。
处方:麻黄绒6g,桂枝9g,人参12g,白术10g,干姜6g,柴胡6g,白芍9g,甘草5g,水煎服,每日1剂,温服。3剂。嘱其调畅情志,树立战胜疾病信心。
二诊:服用上方后,全身微微汗出,余证如前。适当将麻黄绒减量至5g,其余药量如前。5剂。
三诊:恶寒有所减轻,偶尔有轻微热感觉,饮食量稍微增加。继续用前方加减治疗。
四诊:随症加减治疗20余天后,患者明显感觉“衣服穿厚了”,欲减厚衣,药已中病,继续用前方加减治疗。
五诊:2周后,患者前来复诊,高兴地讲述自己病情“好了”,不再恶寒,身穿薄衣不觉冷,饮食量明显增加,精神与常人一样,诊其舌脉,状如常人,病告痊愈。嘱其调畅情志,以防复发。
本例患者因平素情绪不良,肝气郁结,日久伤及脾胃,脾阳不足,“内寒”而生,正遇“外寒”季节,情绪波动激发“内寒”加剧,“内寒”与“外寒”对抗,故出现机体“不分春夏秋冬”,“六月寒”症状随即而来。
方用麻黄为主药,取其性温散寒之功,与桂枝配伍,加强散寒功效,同时借桂枝温阳化气,以防温补过度;与人参、白术配伍,防参、术补益脾胃而滞留邪气;与干姜配伍,增强温中散寒功效。柴胡、白芍、甘草疏肝解郁,健脾和胃。立方遵循“治标在前,治本在后”思路,麻黄、桂枝、干姜治寒;人参、白术健脾、补气“标本兼治”;柴胡、白芍疏肝解郁“治其本”;全方共奏疏肝解郁、温阳健脾、温胃散寒等功效,中病机而奏良效。
曾有同行认为,麻黄过于温热,“暑热六月,应当禁用”。临床观察发现,有的病例并非绝对“六月禁用”。生麻黄发汗之力较强,麻黄绒发汗之力稍弱,故宜用麻黄绒较为合适。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本页关键字:麻黄 六月禁用 生麻黄 麻黄绒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上一篇:活血健肝汤:清利湿热 疏肝解郁 下一篇: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临证思考
中医中药网整理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- 人间四月正芳菲 健康养生顺时“为”
 - 巧用药膳调失眠
 -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夏养生
 - 淋浊要药虎杖
 - 五月入夏桑葚甜 熬成膏方补肾肝
 - 减缓近视小妙招 试试按摩护眼操
 - 胆结石青睐谁?详谈胆结石防治与饮食
 - 正确补肾要辨证 警惕进入补肾广告的误区
 
拼音索引
[中药词典]
[中药方剂]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 - 病毒性肝炎
 - 肝硬化
 - 脂肪肝
 - 酒精肝
 - 肝腹水
 - 痛风
 - 甲亢
 - 糖尿病
 - 癫痫
 - 失眠
 - 面瘫
 - 偏头痛
 - 抑郁症
 - 更年期综合症
 - 面肌痉挛
 - 三叉神经痛
 - 重症肌无力
 - 神经衰弱
 - 脊髓空洞症
 - 白内障
 - 青光眼
 - 黄斑变性
 - 眼底病变
 - 黄斑裂孔
 - 眼底出血
 - 视神经萎缩
 - 玻璃体浑浊
 - 视网膜色素变性
 - 心肌炎
 - 白塞氏病
 - 红斑狼疮
 - 干燥综合征
 - 硬皮病
 - 风湿类风湿
 - 坐骨神经痛
 - 股骨头坏死
 - 骨髓炎
 - 腰椎间盘突出
 - 强直性脊柱炎
 - 颈椎病
 - 间质性肺炎
 - 慢性结肠炎
 - 慢性胃溃疡
 
栏目导航
帮助中心
- 客服电话:010-87876186
 - 客服QQ:13007415
 - 邮件地址:zhzyw@zhzyw.org
 - 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
 
  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