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网
首页 --> 中医常识 --> 中药词典 --> 中药词典H --> 寒水石

寒水石

寒水石用于清热降火;利窍;消肿。主治时行热病;壮热烦渴;咽喉肿痛;水肿;尿闭;口舌生疮;痈疽;丹毒;烫伤。
龙骨各四两,桂枝三两,甘草、牡蛎各二两,寒水石、滑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、石膏各六两。上十二味,杵,粗筛,以韦囊盛之,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,煮三沸,温服一升。 (《金匮要略》风引汤)④治风热心躁, 口干狂言,浑身壮热及中诸毒: 寒水石半斤(烧半日,净地坑内,盆合,四面湿土壅起,候经宿取出),入甘草末、天竺黄各二两,龙脑二分。糯米膏丸,弹子大,蜜水磨下。 (《姚僧坦集验方》龙脑甘露丸)⑤治男女转脬,不得小便: 寒水石二两,滑石一两,葵子一合。为末。水一斗,煮五升,时服,一升即利。(《永类钤方》)⑥治小儿丹毒,皮肤热赤: 凝水石五钱,水调和猪胆汁涂之。(《本草汇言》)⑦治牙齿内血出,并有窍眼,时时吐血: 寒水石粉、朱砂、甘草、脑子。上等分,为细末。每用少许,干掺有窍处。(《普济方》)⑧治汤火伤灼: 寒水石烧研敷之。 (《卫生易简方》)

【各家论述】

1.《纲目》:凝水石其气大寒,其味辛咸,入肾走血,除热之功,同于诸盐。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,唐、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,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、方解石。用者详之。

2.《本草经疏》:凝水石,《本经》味辛气寒,《别录》加甘,大寒无毒。《经》曰,热之气,凉以和之,大热之气,寒以取之。又曰,热淫于内,治以咸寒。大寒微咸之性,故主身热邪气,皮中如火侥,烦满,及时气热盛。五脏伏热,胃中热也,易饥作渴,亦胃中伏火也,甘寒除阳明之邪热,故能止渴不饥。水肿者湿热也,小便多不利,以致水气上溢于腹,而成腹痹,辛咸走散之性,故能除热利窍消肿也。疗腹中积聚者,亦取其辛散咸软之功耳。凝水石,按本文云盐之精,则与石膏、方解石大相悬绝矣。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,而王隐君复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,以致混淆难辨,其功能各不同,用者自宜分别。生卤地,味辛咸,碎之如朴硝者,是凝水石。其气大寒,能除有余邪热。《经》曰诸腹胀大,皆属于热者宜之,诸湿肿满属脾士者忌之,大宜详审,慎勿有误。

3.《本经逢原》 ;寒水石,治心肾积热之上药,《本经腹中积聚,咸能软坚也;身热皮中如火烧,咸能降火也。匮》风引汤,《局方》紫雪,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、如无者,戎盐、玄精石皆可代用,总取咸寒降泄之用耳。

4.《本经》:主身热,腹中积聚邪气,皮中如火烧,烦满,水饮之。

5.《本草经集注》:解巴豆毒。

6.《别录》:除时气热盛,五脏伏热,胃中热,烦满,口渴,水肿,小腹痛。

7.《医学入门》:治小儿丹毒,烧为末,醋调敷之。

8.《纲目》:治小便白,内痹,凉血降火,止牙疼,坚牙明。

9.《医林纂要》:除妄热,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,心烦口渴,湿热水肿。

10.《本草求真》:敷汤火伤。

11.《本草求原》:治心肾实热。
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
|<< << < 1 2 > >> >>|
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264942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
本页关键字:寒水石  壮热烦渴  咽喉肿痛  水肿  尿闭  口舌生疮  凝水石  白水石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
上一篇:寒水石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獾骨

>> 返回中药词典H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中医中药网整理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
Copyright © 2003-2018 zhzy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热线 010-87264942
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:010-87264942 举报邮箱:tousu@zhzyw.org
版权所有:中医中药网
中医保健
中医特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