灸法是针刺法所不能替代的
提到艾,就先说一说灸法。灸法就是用艾绒为主要原料,制成一定形状的艾条或艾炷,点燃后对准穴位进行熏灼,通过对局部的温热刺激,达到防治疾病、养生保健的一种传统疗法。古代医学家对灸法非常重视,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书《足臂十一经灸法》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,讲述灸法可以治疗百余种疾病。《黄帝内经》中的“灸焫”就是灸法,《灵枢·官能》篇说: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。”“阴阳皆虚,火自当之。”说明灸法是针刺法所不能替代的。
艾叶是灸法的主要原料
艾叶是灸法的主要原料,古代也有用其他原料施灸的,但其作用远不及艾叶。
艾,味辛,性温,气味芳香,属菊科,为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我国各地均有生长,而以湖北蕲州生长者良,故称“蕲艾”。艾叶每年五月采择,晒干捣碎,除去杂质,即成艾绒,放于干燥不易受潮的地方,以备使用。以陈艾为好,所以孟子说:“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。”
关于艾叶的性能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艾叶生则微苦太辛,热则微辛太苦,生温、熟热,纯阳也。可以取太阳真火,可以回垂绝元阳。服之则走三阴,而逐一切寒湿,转肃杀之气为融和。灸之则透诸经,而治百种病邪,起沉疴之人为康泰,其功亦大矣。”认为“治病灸疾,功非小补。”后世学者认为,灸法取之于火,火性热而行速,走而不守,善入脏腑,通达十二经络,调理气血,是医者应当掌握的妙术。综合历代医家的经验,可以将灸法的作用概括为:疏风散寒,调和营卫;温经通络,行气活血;祛寒温中,回阳复脉;升举阳气,密固肌表;清热解毒,消瘀散结;活血化瘀,消肿止痛;固摄任冲,理气调经;增补元气,预防疾病。
日常两种常用灸法
常用的灸法有两种,即艾条灸法,艾炷灸法。常用的艾条是在艾绒中加入了肉桂、干姜、细辛、白芷、雄黄、苍术、乳香、没药、川椒等药物细末,外用三层板纸卷制封口而成。它的长处是病人可以手拿艾条在病变部位进行温和灸、回旋灸、雀啄灸等。艾炷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,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,即为艾炷。每点燃一个艾炷为“一壮”;艾炷有大、中、小三种。艾炷可以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,方法是先在施灸皮肤上涂少许凡士林,然后将艾炷置于皮肤上点燃,待烧近皮肤时,可用双手轻轻拍打穴位周围,以减轻疼痛感,待灸至一半,皮肤有灼热感时,将艾炷拿掉,在进行第二壮。若连续艾灸多次,至皮肤化脓,乃是化脓灸。另外,还有隔姜灸、隔蒜灸、隔盐灸、隔面灸、隔附子灸等。
使用灸法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特别是选择穴位要准确,施灸方法要正确。头部穴位一般不宜施灸;凡高热、吐血、抽搐、结核病等,不宜施灸;妇女在妊娠期或月经期,其下腹部、腰骶部、筋腱部,均不宜施灸。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本页关键字:灸法 针刺法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上一篇:无病为何要自灸? 下一篇:无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拼音索引
[中药词典]
[中药方剂]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- 病毒性肝炎
- 肝硬化
- 脂肪肝
- 酒精肝
- 肝腹水
- 痛风
- 甲亢
- 糖尿病
- 癫痫
- 失眠
- 面瘫
- 偏头痛
- 抑郁症
- 更年期综合症
- 面肌痉挛
- 三叉神经痛
- 重症肌无力
- 神经衰弱
- 脊髓空洞症
- 白内障
- 青光眼
- 黄斑变性
- 眼底病变
- 黄斑裂孔
- 眼底出血
- 视神经萎缩
- 玻璃体浑浊
- 视网膜色素变性
- 心肌炎
- 白塞氏病
- 红斑狼疮
- 干燥综合征
- 硬皮病
- 风湿类风湿
- 坐骨神经痛
- 股骨头坏死
- 骨髓炎
- 腰椎间盘突出
- 强直性脊柱炎
- 颈椎病
- 间质性肺炎
- 慢性结肠炎
- 慢性胃溃疡
栏目导航
帮助中心
- 客服电话:010-87876186
- 客服QQ:13007415
- 邮件地址:zhzyw@zhzyw.org
- 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