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点穴治疗痛经
1.病因
多由于气滞血瘀,寒凝,或气血虚寒所致。
2.症状
月经前下腹痛,痛连胁肋,或乳胀者,为气滞。月经将至,少腹刺痛拒按者,经水有血块,为血瘀。经期下腹冷痛,热敷则痛减,为寒凝。经后腰腹隐痛,月经量少者,为气血虚。
3.辨证施治
痛经也属于月经不调的范围。但它是以下腹痛,或是腰痛为主症。因而,在治法上,仍以调经为主。气滞者,配以理气。血虚者,助以活血。寒凝者,温补下焦。气血虚者,兼补气血。
配穴与手法:
内关穴(补)、合谷穴(泻)、三阴交穴(补)、足三里穴(补)、天枢穴(补)、中脘穴(补)、关元穴(补)。按配穴次序点穴,每穴平揉、压各70~100次。
轻重标准度:应用轻度,以应气血。
快慢标准度:应用慢度,缓则止痛。
平揉圆圈大小度:应用中度,以应脾胃。
方义解释:上列配穴,调其经,当以合谷、三阴交为主;配以足三里、天枢、中脘、关元穴为辅。在此基础上,理气,另加补列缺穴,泻期门穴,活血化瘀,另加心俞、膈俞穴用补法,期门穴用泻法,并应运用腹部振颤法。温下焦,则应补气海、命门、肾俞穴,并在少腹轻手法振颤。气血虚,另加太渊、膻中、心俞、膈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肾俞穴,均用补法。
小结:痛经,有在经前痛经的,有在经后痛经的,也
有正在行经期痛经的。点穴治疗,不管是经前、经后、行经期痛经,只要正在痛经的时候进行点穴,则立即见效,痛缓解或痛立止。在痛经时点穴,或在未痛之前点穴,都要观察2~3次的月经期,才能断定痛经是否已痊愈。痛经患者,不敢受凉,不能生气。否则,会影响病情。
验案例证
(1)张X X,女,38岁,住西安市XX街26号。1958年8月4日初诊。
主诉:痛经已经多年,这次小腹剧痛,自觉怕冷,出
汗,面色黄白,皮肤发凉。
处理:平揉、压放心俞(补)、膈俞穴(补),以强
心。继补合谷穴,泻三阴交穴,以调经止痛。补膻中穴,以固气,并辅助以少腹振颤法,治小腹疼痛。经点穴后,患者情况逐渐好转,心里比较安适,疼痛随之减轻,反觉自汗,微乏。又灸合谷、三阴交穴各三壮,十数分钟后,其痛若失。
(2)张XX,女20岁。住西安市和平门外某工厂。1959年2月7日初诊。
主诉:14岁月经来潮,每次月经来前肚子痛,服些
中药就好些。但今日月经来潮,吃中药后肚子仍痛,内
科给止痛剂及注射剂,疼痛仍然不止。
症状:患者颜面色白,身体发冷,弯着腰,按着肚子,腿不能仲直。
处理:补合谷、天枢、足三里穴,压三阴交等穴。每穴平揉、压放各100次。腹部作振颤法,疼痛即减轻。并在腹部以热水袋热敷,患者即睡着了。醒来后,仅有不舒适感觉。
患者回去后,当日再未疼。第二天(即卷节),特地来医院告知肚痛已好。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本页关键字:中医点穴治疗痛经 痛经 中医点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上一篇:中医点穴治疗经闭 下一篇:中医点穴治疗月经不调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拼音索引
[中药词典]
[中药方剂]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- 病毒性肝炎
- 肝硬化
- 脂肪肝
- 酒精肝
- 肝腹水
- 痛风
- 甲亢
- 糖尿病
- 癫痫
- 失眠
- 面瘫
- 偏头痛
- 抑郁症
- 更年期综合症
- 面肌痉挛
- 三叉神经痛
- 重症肌无力
- 神经衰弱
- 脊髓空洞症
- 白内障
- 青光眼
- 黄斑变性
- 眼底病变
- 黄斑裂孔
- 眼底出血
- 视神经萎缩
- 玻璃体浑浊
- 视网膜色素变性
- 心肌炎
- 白塞氏病
- 红斑狼疮
- 干燥综合征
- 硬皮病
- 风湿类风湿
- 坐骨神经痛
- 股骨头坏死
- 骨髓炎
- 腰椎间盘突出
- 强直性脊柱炎
- 颈椎病
- 间质性肺炎
- 慢性结肠炎
- 慢性胃溃疡
栏目导航
帮助中心
- 客服电话:010-87876186
- 客服QQ:13007415
- 邮件地址:zhzyw@zhzyw.org
- 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