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网
首页 --> 中医特色 --> 中医针灸 --> 器具技法 --> 间接灸疗法

间接灸疗法

间接灸也叫隔物灸、间隔灸,即利用其它药物将艾炷和穴道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。
厚朴

取厚朴适量,研为细末,加入生姜汁调成膏状,制成圆饼,厚约o.3cm,放在穴位上,上置艾炷灸之。一般多选用胸、腹、背部俞穴灸之。

十七、温脐种子灸

用荞麦面粉和水制成条卷,围于脐周,再以五灵脂白芷、青盐各15g,麝香0.3g共为细末,放入脐中,用艾炷灸之,但觉脐中温暖即止,过数日再灸。此法源于《医学入门》。

十八、结胸灸

连豆散(黄连3g,巴豆霜0.3g,共研细末),用酒调做成饼状,填入脐心,上置艾炷灸之,不拘壮数,候腹中有声为度。灸毕,用于净棉签拭去,以免生疮。本法始载于《丹溪心法附余》。

十九、隔苍术

将苍术削成圆锥形,底面要切平,用针扎数孔,然后将尖头插进外耳道,于底面上点燃施灸。一般每次灸5~14壮。本法载于《医学纲目》。

二十、隔苦瓠灸

取新鲜苦瓠(又名秋葫芦、苦葫芦)1个,切片贴于疮上,上置艾炷灸之。

二十一、隔蓖麻仁灸

蓖麻子适量,去壳,然后捣成烂泥状,制成如同2分硬币大的药饼,厚约O.3cm,贴于穴位上,上置小艾炷灸之。

二十二、隔徐长卿

取徐长卿鲜根适量,捣烂如糊膏状,贴于患处或穴位上,厚约0.5cm,上置艾娃灸之,每次每穴灸5~15状,如局部灼痛,可随即更换艾炷,谨防烫伤。

二十三、隔核桃皮灸

一般用沉香木香、丁香、乳香、麝香、山甲片共为细末,取适量装入半圆的核桃壳内,平覆于患处或穴位上,面粉糊护围周边,上用荷叶遮盖后,以艾炷灸之,以觉热气入内为度。本法载于《理瀹骈文》。

二十四、隔莨菪根灸

取鲜莨菪根1块(粗大者),切成0.6cm厚的菪片,中间扎数孔,放患处以艾炷灸之。在灸治过程中,如病人觉局部有灼痛感,可随即更换艾炷再灸。

二十五、隔桃叶灸

取新鲜桃叶数枚,上置艾炷灸之。

二十六、隔桃树皮灸

取鲜桃树皮1块,贴于患处,上置艾炷灸之,每次施灸10~15壮。

二十七、隔槟榔

取槟榔削成圆锥形,底面挖一孔,纳入麝香少许,然后将尖头插进外耳道,于底面上置艾炷点燃灸之,以灸至外耳道内微热为度。本法载于《理瀹骈文》。

二十八、隔川椒灸

取川椒适量,研成细末,用陈醋调成膏状,制成药饼,厚约0.3cm,贴于患处,上置艾炷灸之。如病人觉施灸处灼痛,可随即更换艾炷再灸。

二十九、隔麻黄

取麻黄500g,研为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施灸时取麻黄末适量,以生姜汁调入膏状,制成厚O.3cm大如5分硬币的药饼,上置艾炷灸之。每穴每次灸5~10壮。

三十、隔白附子

将白附子研为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施术时取药末适量,用温水调和如膏状,制成厚约o.5cm的圆饼,敷于脐中,上置艾炷灸之。每次灸5~10壮,若患者感觉局部灼痛,应立即更换艾炷,谨防烫伤。

三十一、隔葶苈饼灸

葶苈子、豆豉适量,捣碎制成厚约0.6cm的圆饼,扎数孔,置局部以艾炷灸之。每灸3壮换1药饼,灸9壮为1疗程,3天灸1次。该法源于《千金要方》。

三十二、隔香附

将生香附研末,入生姜汁调和,制成圆饼,贴患处,上置艾炷灸之。该法源于《外科证治全书》。

三十三、隔木香灸

取木香15g,生地黄30g捣如膏,上两味和匀,制成0.6cm厚的药饼,贴患处,上置艾炷灸之。该法出许克昌《外科证治全书》。

三十四、隔商陆

取商陆根适量,捣烂制成0.6cm厚的圆饼,放患处,上置艾炷灸之。该法出自《千金要方》。

三十五、隔土瓜根灸

取鲜土瓜根l块,用刀削成圆柱状(粗细以能插进外耳道为宜),长约1.5cm,插入外耳道内,上置绿豆或麦粒大艾炷灸之。本法源于《串雅外编》。

|<< << < 1 2 3 > >> >>|
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264942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
本页关键字:间接灸疗法  霍乱吐泻  痢疾  中风脱证  虚脱休克  感冒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
上一篇:雷火针疗法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温灸筒

>> 返回器具技法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
Copyright © 2003-2012 zhzy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热线 010-87264942
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:010-87264942 举报邮箱:tousu@zhzyw.org
版权所有:中医中药网
中医保健
中医特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