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网
首页 --> 症状大全 --> 妇科症状 --> 妊娠尿痛

妊娠尿痛

妊娠期出现小便频数,淋漓疼痛,称为“妊娠尿痛”,亦称“子淋”。

【概念】

妊娠期出现小便频数,淋漓疼痛,称为“妊娠尿痛”,亦称“子淋”。

本症,《诸病源候论》称“子淋”,《太平圣惠方》称“妊娠小便淋涩”,《产科百问》谓之“妊娠小便淋”。

本症与转胞不同。《沈氏女科辑要笺正·子淋转胞》说:“小便频数,不爽且痛,乃谓之淋……转胞亦是小溲频数.不能畅达,但不必热,不必痛,则胎长压塞膀胱之旁,府气不能自如。”又说:“子淋与转胞,必不可尽认作同是一病。”

【鉴别】

常见证候

实热妊娠尿痛:妊娠期,小便频数,尿意急迫,短赤灼热,艰涩疼痛,伴口苦,口渴,且喜饮冷,口舌生疮,大便干结,舌质红,苔黄偏干,脉滑数。

虚热妊娠尿痛:妊娠期,小便频数窘涩,点滴而下,色黄灼痛,体瘦颧红,咽燥口干,心烦不宁,舌质嫩红,苔少或无苔,脉细数。

湿热妊娠尿痛:妊娠期,小便涩痛,频数量少,色赤灼热,面色垢黄,肢体倦怠,口苦,心烦,渴不多饮,大便不爽,舌质红,苔黄厚而燥,脉滑数。

气虚妊娠尿痛:妊娠期间,小便滴沥涩痛,色淡黄,或欲解不能,或溲出不禁,常溺后痛甚,小腹坠胀,体倦乏力,舌淡,苔薄白,脉虚滑。

鉴别分析

实热妊娠尿痛与湿热妊娠尿痛:均为实证,热证。故同见小便频数,短赤灼痛,口苦,舌红,苔黄而干,脉滑数之象。但其病因、病机有别:实热尿痛,多因素本阳盛,孕后阴血聚下养胎,不能上济心火,心火偏亢,邪热移于小肠,或奉养太厚.喜食炙煿辛热之物,以致内热下注膀胱,灼伤津液所致;湿热尿痛则因护摄不慎,湿热内侵,蕴结膀胱,气化失司所致。其辨证要点是,实热妊娠尿痛,必有火热内炽的临床表现(如口舌生疮,渴喜饮冷,大便秘结等);而湿热尿痛,则具湿热之象(如面色垢黄,肢体倦怠,大便不爽,渴不多饮等)。实热尿痛,治宜清热泻火通淋,方用导赤散,大便燥结用地肤大黄汤去通草;湿热尿痛,治宜清热利湿通淋,方用五苓散。若兼头昏耳鸣,胸闷胁胀,烦急善怒者,为肝经郁热,或肝经湿热。肝经郁热尿痛者,治宜清肝泻热,解郁通淋,方用丹栀逍遥散黄芩冬葵子车前子;肝经湿热尿痛者,若尿中混有血液,为血淋,乃热入血分,迫血妄行之故,加用凉血止血之品。

虚热妊娠尿痛与实热妊娠尿痛:虽皆因热成淋,但有虚实之异,病因,病机亦各不同。前者多因素体阴虚,孕后血聚养胎.其阴愈虚,阴亏肾水不足,脬为火灼,故小便淋痛;后者缘由素体阳盛,或过食肥甘辛燥之物,引动心火,移热于小肠,传入膀胱,灼伤津液所致。其辨证要点为:前者有阴虚内热,如体瘦,颧红,咽燥口干,饮而不多等;后者则是火热内炽之候,如渴喜冷饮,大便秘结等。从舌脉辨之,虚热者,其舌嫩红,少苔或无苔,脉象细而数;实热者,其舌红,苔黄而干,其脉滑数有力。虚热尿痛,治宜滋阴清热通淋,方用子淋汤,或知柏地黄丸。

气虚妊娠尿痛:多因中气素虚,妊娠数月,胎体长大,气虚无力举胎,胎坠压迫膀胱,水行不利,而为尿痛。其辨证要点为:小便涩痛,而无热淋之溲赤,灼热之症,而见中气不足,小腹坠胀,体倦乏力,溺后痛甚,或小便欲解不能,或溲出失禁之候。治宜益气止淋,方用益气止淋汤。

妊娠尿痛,热证居多,但有虚热,实热之分。又有因气虚而尿痛者。临证应仔细辨别,切不可执“痛则不通”之论,而一概予以通利之法。处方遣药,亦须慎用滑利之品,以防伤胎。

【文献别录】

《女科经纶·胎前证上》引万密斋日:“子淋之病,须分二证:一则妊母自病;—贝子为母病。然妊母自病,又分二证:或服食辛热,因生内热者;或自汗自利,津液燥者。其子为母病,亦分二证:或胎气热壅者,或胎形迫塞者。证既不同,治亦有别。大抵热则清之,燥则润之,壅则通之,塞则行之,此治之之法也”。

妇科玉尺·胎前》:“妊娠因酒色过度,内伤胞门,或饮食积热,以致水道秘塞,小便淋沥而痛者,名日子淋,宜安荣散。”
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
本页关键字:妊娠尿痛  小便频数  子淋  妊娠小便淋  实热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
上一篇:妊娠尿血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妊娠小便不通

>> 返回妇科症状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
Copyright © 2003-2020 zhzy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热线 010-87876186
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 举报邮箱:tousu@zhzyw.org
版权所有:中医中药网
中医保健
中医特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