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网
首页 --> 中医保健 --> 中医养生 --> 四季养生 --> 春季养生 --> 又到春暖花开季 小心“面子”出问题

又到春暖花开季 小心“面子”出问题

四五月份气温回升较快,植物生长旺盛,花粉、尘螨在空气中弥漫,整个外界环境中的过敏源增多,导致敏感性体质的人群容易过敏,尤其是裸露在外界,与空气接触最多的面部,更容易发生皮疹、瘙痒等过敏现象。

“我的脸又过敏了,又红又痒,好难受啊。”市民常女士是过敏体质,每逢春暖花开季,面部皮肤就会过敏,让爱美的她非常烦恼。专家介绍,四五月份气温回升较快,植物生长旺盛,花粉、尘螨在空气中弥漫,整个外界环境中的过敏源增多,导致敏感性体质的人群容易过敏,尤其是裸露在外界,与空气接触最多的面部,更容易发生皮疹、瘙痒等过敏现象。如何预防春季皮肤过敏,专家提出以下建议。

避免接触过敏源

专家说,预防春季皮肤过敏,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接触过敏源。

室内经常打扫,勤换衣服、床单,不种花、不摆花等,尽量减少室内的灰尘、螨虫、细菌和花粉等过敏源,保持居室干净卫生;春季花絮多时尽量少出门,必须外出时戴口罩、穿好防护衣,出去游玩远离花草多的地方;注意防晒,外出涂防晒霜;外出回家立即清洗,可用淡盐水清洗鼻腔,温水洗脸及眼睛,用吸尘器吸附衣物,去除过敏源,有助于预防过敏或减轻过敏症状,晚上睡觉之前洗澡。

多吃防过敏的食物

通过饮食调养也可改善过敏体质。避免摄入可引发自身过敏的食物,比如日光过敏的人要禁食荠菜马齿苋羊蹄菜等光敏性蔬菜;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,维生素A可以保护上呼吸道黏膜,维生素C、E可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。春季正是大量蔬果上市的好时节,应多食用富含维生素、抗过敏的食物,如橙子猕猴桃、草莓、番茄、卷心菜、西红柿、西兰花、大枣、胡萝卜、蜂蜜等。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海鲜,不生吃食物,不喝酒;注意多喝水。多喝水可以加快排毒,身体毒素排除后皮肤也会变得更好,可防止过敏。

正确面部护理

面部洗护的第一件事就是掌握好洗脸的水温,且不可用碱性肥皂。肌肤在容易敏感的状态下,无论热水还是冷水,对肌肤都会产生不良的刺激,破坏脸部的皮脂膜,从而造成过敏。所以,建议用温水洗脸,水温比冷水稍高一点即可;不要对冷风吹脸,不要暴晒面部;洁面要轻柔,不可使劲搓,不要过度清洁;拍爽肤水时,轻拍即可;敏感性肌肤者不要随意更换化妆品。

起居有常多运动

劳逸结合,早睡早起,不要熬夜,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皮肤保养;积极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,每天坚持做20分钟有氧运动,提高身体抗病能力;多交朋友,参加社交活动,正确处理工作、生活和学习的关系,避免情绪紧张,保持良好的心态。

中医调理敏感体质

专家说,中医认为皮肤过敏多与患者素体脾失健运,体内湿热内蕴,加之环境中的不洁之物诱发所致,因此对于春季易过敏的人群,除了做好日常预防保健措施以外,提前进行中医调理可以有效避免过敏现象发生。

中药调理 针对皮肤过敏的内在病因,提前口服中药汤剂是中医预防皮肤过敏的重要手段。通过中药辨证论治达到清热利湿、祛风止痒、养血活血等功效,从而起到调理过敏体质的功效。

拔罐 对于某些湿热较重的患者,可以配合中医特色拔罐,加强清热利湿、活血通络之效,改善过敏体质。

耳穴压豆 耳穴与内脏关系密切,通过耳穴与全身经络的联系,调整脏腑的功能活动,从而达到健脾祛湿清热、养血活血之效,方便易行,适合长期施用。过敏体质人群可以在冬春季节交换时提前做耳穴压豆预防。

穴位按摩 经常按摩迎香穴、脾俞肺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可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,还可以缓解过敏引起的各种症状。

专家提醒,对于春季多年都定时发病的过敏人群,除了做好预防措施以外,还要根据医嘱随身携带一些常用的抗过敏药物以备急需。另外,皮肤过敏者不要擅自使用抗过敏的药膏涂抹,建议找专科医师诊治,以免使用不当损坏皮肤。
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264942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
本页关键字:春暖花开  过敏源  敏感性体质  面部护理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
上一篇:春暖花开之际如何远离咳喘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

>> 返回春季养生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
Copyright © 2003-2018 zhzy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热线 010-87264942
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:010-87264942 举报邮箱:tousu@zhzyw.org
版权所有:中医中药网
中医保健
中医特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