柿子全身都是宝 冬食注意知多少?
初冬,正是吃柿子的季节。柿子圆硕丰厚,形似如意,又因“柿”与“事” 同音,寓意“事事如意”,历来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。说起柿子的味道,北宋诗人张仲殊曾赋诗这样称赞道:“味过华林芳蒂,色兼阳井沈朱,轻匀绛蜡裹团酥,不比人间甘露。”翘起手指,轻轻剥开那层透明如蝉翼的表皮,露出盈润而多汁的柿肉来,就这么吮上一口,不禁唇齿留香,满腔鲜甜。
人们珍惜取之不易的每一点甜,柿子红不过一季,人们必须想办法留住它的甜美,果干的发明就是人们对抗时间的一次胜利。柿子经去皮挂晒,揉捏果肉,软化脱涩,定型捂霜等多道工序彻底糖化后成为了柿饼,拥有了金红的颜色和柔软的身体。果肉中的葡萄糖和果糖渗透到表皮上来,析出的果糖形成一层糖浆,不吸水的葡萄糖则会形成糖霜,包裹着果糖糖浆,使柿饼染上了冬天的颜色,成为寒冷中的一道甜蜜美味。
柿子 柿子不仅是美味的水果,还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,被誉为“果中圣品”。柿子性寒,味甘微涩,入肺、脾、胃、大肠经,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柿乃脾、肺、血分之果也。其味甘而气平,性涩而能收,故有健脾涩肠,治嗽止血之功。” 柿子还有三宝,柿蒂、柿霜、柿叶均可入药,三者在治病上各有奇效。
柿蒂 柿子的干燥宿萼,性苦、平,归胃经,因其苦能降泄,平而不偏,专入胃经,善降上逆之胃气而止呃。
柿霜 柿霜是制成柿饼时外表所生成的白色粉霜,性甘、平、涩,归心、肺、胃经,具有润肺止咳,生津利咽,止血之功效,李时珍称其“乃柿中精液,入肺病上焦药尤佳”,用于治疗肺热燥咳、咽干喉痛、口舌生疮、吐血咯血、消渴。
柿叶 柿子的叶子性苦、寒,归肺经,具有止咳定喘、生津止渴、活血止血的功效。现代研究表明,柿叶又降压、利水、止血的作用。用柿叶代茶饮,可以降低血压,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,镇咳化痰。
柿子虽好,但也要注意以下几点:柿子性寒,脾虚泄泻、产后及外感风寒者应忌食柿子;因柿子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和葡萄糖,食用后容易使血糖升高,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;柿子中含有单宁,易与铁质结合,会阻碍人体对食物中铁质的吸收,所以贫血患者应少吃。服用铁剂时不宜吃柿子,柿子中的鞣酸与铁结合形成沉淀会引起胃肠不适,同时也影响了铁剂的吸收;空腹不能吃柿子。因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和果胶,在空腹的情况下它们容易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,同时柿子中的果胶遇酸也会发生凝结,并将果皮、纤维及食物残渣胶着在一起形成凝块。如果这些凝块不能通过幽门到达小肠,就会被滞留在胃中最终形成胃柿石。如若长期在胃中积累,就会引起胃黏膜充血、水肿、糜烂、溃疡,严重时甚至会引起消化道出血、胃穿孔、肠梗阻等。酒后同样不能吃柿子。酒中的乙醇能加速蛋白质的凝固,饮酒量越大,酒精度数越高,越容易形式结石,且形成速度越快;柿子皮不能吃。柿子中的鞣酸绝大多数集中在皮中,在柿子脱涩时,不可能将其中的鞣酸完全脱净,进食后易发生胃柿石。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本页关键字:柿子 柿蒂 柿霜 柿叶 脾虚泄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上一篇:立冬一过严寒到 辛香温里话“花椒” 下一篇:无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相关链接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拼音索引
[中药词典]
[中药方剂]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- 病毒性肝炎
- 肝硬化
- 脂肪肝
- 酒精肝
- 肝腹水
- 痛风
- 甲亢
- 糖尿病
- 癫痫
- 失眠
- 面瘫
- 偏头痛
- 抑郁症
- 更年期综合症
- 面肌痉挛
- 三叉神经痛
- 重症肌无力
- 神经衰弱
- 脊髓空洞症
- 白内障
- 青光眼
- 黄斑变性
- 眼底病变
- 黄斑裂孔
- 眼底出血
- 视神经萎缩
- 玻璃体浑浊
- 视网膜色素变性
- 心肌炎
- 白塞氏病
- 红斑狼疮
- 干燥综合征
- 硬皮病
- 风湿类风湿
- 坐骨神经痛
- 股骨头坏死
- 骨髓炎
- 腰椎间盘突出
- 强直性脊柱炎
- 颈椎病
- 间质性肺炎
- 慢性结肠炎
- 慢性胃溃疡
栏目导航
帮助中心
- 客服电话:010-87876186
- 客服QQ:13007415
- 邮件地址:zhzyw@zhzyw.org
- 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