延胡索的来历
元胡,又名延胡、延胡索,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延胡索的块茎,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元胡“命运多磨难”,元胡本名“延胡”宋朝时因避宋真宗“赵延”名讳而将“延胡索”改为“玄胡索”,到清朝时,又因避康熙大帝“玄烨”名讳又将“玄胡索”改为“元胡索”,从此沿用至今。中医认为,本品性味辛、苦、温,入心、肝、脾经,有活血、定痛、行气之功,本品辛散苦泄温通,既能入血分而活血化淤,又能走气分而行气止痛,为血中之气
相传,唐末年间,在浙江东阳有座青山叫做西门岩。有—天,一位老人上山采药时,不慎失足跌落下山,昏迷不醒。儿孙们闻讯赶到,只见他鼻材脸肿,身上青一块,紫一块的。当老人苏醒过来,自觉迫身疼痛,动弹不得。他让后辈挖出身旁野草的球茎,嚼食,井煎水服。过了几天,疼痛即止,红肿亦消,行走也自如了。儿孙们见此药的功效如此神速,便问老人叫什么药。答曰:“延胡索。”从此,延胡索就在这一带应用开来,并逐渐传至其他地方。
元胡,又名延胡、延胡索,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延胡索的块茎,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元胡“命运多磨难”,元胡本名“延胡”宋朝时因避宋真宗“赵延”名讳而将“延胡索”改为“玄胡索”,到清朝时,又因避康熙大帝“玄烨”名讳又将“玄胡索”改为“元胡索”,从此沿用至今。中医认为,本品性味辛、苦、温,入心、肝、脾经,有活血、定痛、行气之功,本品辛散苦泄温通,既能入血分而活血化淤,又能走气分而行气止痛,为血中之气药,止痛之佳品。故《本草纲目》言其:“活血利气,止痛,通小便。”煮粥服食,广泛用于身体各部位由于气滞血淤所致的多种疼痛。药理研究表明,延胡索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,能使肌肉松弛,并具有解痉作用。口服延胡索可产生类似吗啡及可待因的效果,能缓解一般神经痛、头痛、腰痛、关节痛、月经痛、肿疡疼痛等。延胡索对之些轻度痉挛性疼痛的有效率大致与杜冷丁相当。另外,延胡索还有镇静、催眠、抗惊厥的功效。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相关链接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- 巧用药膳调失眠
 - 三月顺时养生:晚睡早起 食甜养肝
 -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
 - 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
 - 中医肿瘤的发病
 -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
 - 安徽亳州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
 - 河北安国药市2019年03月28日快讯
 
拼音索引
[中药词典]
[中药方剂]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 - 病毒性肝炎
 - 肝硬化
 - 脂肪肝
 - 酒精肝
 - 肝腹水
 - 痛风
 - 甲亢
 - 糖尿病
 - 癫痫
 - 失眠
 - 面瘫
 - 偏头痛
 - 抑郁症
 - 更年期综合症
 - 面肌痉挛
 - 三叉神经痛
 - 重症肌无力
 - 神经衰弱
 - 脊髓空洞症
 - 白内障
 - 青光眼
 - 黄斑变性
 - 眼底病变
 - 黄斑裂孔
 - 眼底出血
 - 视神经萎缩
 - 玻璃体浑浊
 - 视网膜色素变性
 - 心肌炎
 - 白塞氏病
 - 红斑狼疮
 - 干燥综合征
 - 硬皮病
 - 风湿类风湿
 - 坐骨神经痛
 - 股骨头坏死
 - 骨髓炎
 - 腰椎间盘突出
 - 强直性脊柱炎
 - 颈椎病
 - 间质性肺炎
 - 慢性结肠炎
 - 慢性胃溃疡
 
栏目导航
帮助中心
- 客服电话:010-87876186
 - 客服QQ:13007415
 - 邮件地址:zhzyw@zhzyw.org
 - 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
 
  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