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网
首页 --> 中医常识 --> 医案心得 --> 脾病补 胃病泻 胃气不降治以消

脾病补 胃病泻 胃气不降治以消

脾虚之候与胃实之证,施治核心当在于并重四诊,如此辨证明、靶向准,方能一击而中,常获如汤沃雪之功。

《素问·太阴阳明论》中有问:足太阴、足阳明互为表里,是脾胃所属之经脉,为何其所生疾病有所不同?岐伯回答说:足太阴脾属阴经,足阳明胃是阳经。阳者,犹如天气,卫护于人身之外;阴者,就像地气,营养人身于内。所以阳气性刚而多实,阴气则柔顺易虚。张景岳认为:“外邪多有余,故阳道实;内伤多不足,故阴道虚。”察医圣仲景之六经辨证,以太阴、厥阴、少阴多虚多寒;阳明、少阳、太阳多实多热,故临证之际,太阴脾之病多以补益为主,阳明胃疾则常从泻实是要。

五行属土,位处中焦,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。脾气和,则可“居中央,灌四旁”,即裨益诸脏,以气血、津液溉滋心肺肝肾及至四肢、九窍、百骸。若虚则生寒,足令人心腹胀满、水谷不消、噫气吞酸、食辄呕吐、霍乱泄利、四肢沉重、多思气结、恶闻人声等,故脾虚补养之法,实不可缓也。脾虚者,以脾气虚、脾阳虚以及胃气不降而论。

脾气虚

多为饮食失调,劳累过度及忧思、久病损伤所致。常见纳少、腹胀、大便溏薄(或大便先硬后溏,亦有脾虚便秘者)、肢体倦怠、少气懒言、面色萎黄、形体消瘦或浮肿等。脾气虚甚者,失其统摄之权,则血不循经而外逸,如血溢肠内,则随粪便而下,谓之便血;血溢于肌腠皮下,则发为紫癜;如饮食稍不慎,则易呕吐、时作时止、胃纳不佳、脘腹痞闷、口淡不渴、面白少华、倦怠乏力、舌质淡、苔薄白、脉濡弱等,可投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相配,为柯韵伯之香砂六君子汤化裁;大便时溏时泻、迁延反复、完谷不化、食后脘闷不舒、稍进油腻之品则泻、面色萎黄、神疲倦怠、舌淡苔白、脉细弱者等,遣以白术、人参、茯苓、山药白扁豆莲子、薏仁、砂仁、桔梗、甘草相伍而成局方参苓白术散化裁;脾气虚见症有气虚下陷,如胃下垂、久泻、脱肛、崩漏、子宫脱垂等,可用黄芪、白术、陈皮、升麻柴胡、人参、甘草、当归诸药,共奏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化裁。

脾阳虚

常是脾气虚甚或又过食生冷、外寒直中、过用苦寒,久则损伤脾阳,或肾阳不足,火不生土所成。其多现食少、腹胀绵痛、乐温喜按、畏寒怕冷、四肢不温、面白少华或虚浮、口淡不渴、大便稀溏、甚则完谷不化,或白带清稀量多,舌质淡胖,或有齿痕,舌苔白滑,脉沉迟无力。若水饮内停心下,胃中振水有声、胸胁支满、背部寒冷、心悸气短者,茯苓、桂枝、白术、炙甘草合方,以成仲景之苓桂术甘汤加减;久痢不愈,因寒积久滞肠中,腹冷隐痛、下痢稀薄而带有黏冻,且遇寒即发等,治宜温中散寒、消积导滞。《千金方·冷痢》云:“治积久冷痢,先以温脾汤(附子大黄芒硝、当归、干姜、人参、甘草)下讫,后以健脾丸(人参、白术、陈皮、炒三仙、枳实)补之,未有不效。”水肿以腰下为甚、按之凹陷不起、小便不利,由于脾阳不足、气不化水、下焦水邪泛滥等,可用干姜、附子、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、厚朴、大覆皮、草果仁、木香、木瓜成方,即严用和之实脾饮加减。脾虚之食疗,平素宜多食具有补脾益气、醒脾开胃之物,如粳米、薏米、粟子、山药、扁豆、大枣芡实等。如山药莲子薏米粥,以山药、莲子、薏米煮粥,早、晚服用,常有健脾和胃之效。又如源于明代陈实功《外科正宗》之八珍糕,由党参、茯苓、山药、扁豆、薏仁、芡实、莲子肉等组成,可专治肠胃薄弱、消化不良、食少腹痛、面黄肌瘦、脾虚便溏等症。

胃气不降

胃以降为顺则和。胃气降,肺气亦降,肺气一降,心火亦得以下降。胃气不降,则多现呕吐、呃逆,甚则脘痛。胃气不降之原因,有胃气不足,无力顺降,即饥则心慌、得食则安之胃气虚证,仲景之外台茯苓饮最能击之,径取茯苓、人参、白术、枳实、橘皮、生姜为方是用。据吴谦在《医宗金鉴》中称:“上、中二焦气弱,水饮入胃,脾不能输归于肺,肺不能通调水道,以致停积为痰,为宿水。吐之则下,气因而上逆,虚与气结,满不能食,当补益中气,以人参、白术为君;茯苓逐宿水,枳实破诸气为臣;开脾胃,宣扬上焦,发散凝滞,则陈皮,生姜为使也。”胃气不降之实证,如食积停滞、胸脘痞满、腹胀时痛、多食则甚、嗳腐吞酸、厌食呕哕、舌苔厚腻等。如此胃中水谷久成痰饮,瘀而化热,三焦郁而不畅终成湿热之势,则成丹溪“治一切食积”之保和丸证,方中山楂酸甘微温,善消油腻肉滞为君。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谓:“山楂化饮食、消肉积、癥瘕、痰饮、痞满吞酸、滞血痛胀。”臣以神曲甘辛而温,消食和胃,能化酒食陈腐之积;莱菔子辛甘下气,长于消面食之聚,以宽畅胸膈;佐半夏辛温,燥湿祛痰,下气散结;陈皮辛温理气和中;茯苓甘平,益脾利湿;食积停滞,郁而化热者,更藉连翘甘寒清热以散结。本方虽是消导为主,但药性平和,故以“保和”之名。

脾虚之候与胃实之证,施治核心当在于并重四诊,如此辨证明、靶向准,方能一击而中,常获如汤沃雪之功。
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
本页关键字:脾病补  胃病泻  胃气不降  补中益气汤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
上一篇:慢性咳嗽案治验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倪蔼然治小儿肺炎经验

>>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中医中药网整理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
Copyright © 2003-2018 zhzy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热线 010-87876186
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 举报邮箱:tousu@zhzyw.org
版权所有:中医中药网
中医保健
中医特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