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网
首页 --> 中医保健 --> 中医养生 --> 脏腑养生 --> 养心 --> 诗词中的“心”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

诗词中的“心”及其蕴含的医学道理

“心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。道教讲究心性修养,佛教有《心经》,儒家有心学。“心”之地位如此崇高,源于其“主神明”。

一叶扁舟轻帆卷,暂泊楚江南岸。孤城暮角,引胡笳怨。水茫茫,平沙雁,旋惊散。烟敛寒林簇,画屏展,天际遥山小,黛眉浅。

旧赏轻抛,到此成游宦。觉客程劳,年光晚。异乡风物,忍萧索,当愁眼。帝城赊,秦楼阻,旅魂乱。芳草连空阔,残照满,佳人无消息,断云远。

这首《迷神引》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,抒写长年宦游在外的疲惫心态。《迷神引》为柳永自度曲,调名本意即以引曲的形式来歌咏能迷惑心神的词曲。中医认为,心主神明,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,被称为“君主之官”。古代诗词中也有许多对“心”的描写,蕴含着深刻的医学道理。

心主神明

“心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。道教讲究心性修养,佛教有《心经》,儒家有心学。“心”之地位如此崇高,源于其“主神明”。

“笔底有心神自远,来年多难骨犹存。连章句弗矜佳丽,风雅于今止一痕。”(宋代陈恭《感怀》)中医的神,有广义和狭义之分,广义的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,狭义的神指人的意识、思维、情志等精神活动。心主神明是指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、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意识、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功能。《素问》曰:“心者,君主之官也,神明出焉。”

“学书不成不学剑,心术妙解通神明。医如俯身拾地芥,相如仰面观天星。”(宋代黄庭坚《赠赵言》)人体的脏腑、经络、形体、官窍,虽生理功能不同,但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调节下分工合作,才能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。神驭精气,并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。精藏于脏腑之中,为脏腑之精,脏腑之精所化之气为脏腑之气,脏腑之气推动和调节着脏腑的功能。所以,心神通过协调脏腑精气达到调控各脏腑功能的目的。现代医学认为,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,循环系统周流不息,循环功能一旦发生障碍,新陈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,重要脏器就会受到损坏,严重时危及生命。

“乍从尘土俯澄泓,莹彻心神眼倍明。天下渊泉有如此,流清端的自源清。”(宋代袁燮《郊外即事》)中医将意识、思维等精神活动分为神、魂、魄、意、志五种,分藏于五脏。精神活动虽与五脏有关,但都发于心神,以心神为主宰,故称“心藏神”。中医强调心对各种精神活动的统领作用,认为心主神明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。脉是神志活动的根本,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。《内经》曰:“心藏脉,脉舍神”;“血者,神气也。”心血不足,心神失养,可见精神恍惚、心悸失眠等症状。

“残辉度平野,列岫围青春。柴门一枝筇,日暮栖心神。”(宋代陈与义《暝色》)心统领精神活动的观点源远流长,影响深远。如《尚书》:“作德,心逸日休;作伪,心劳日拙。”《礼记》:“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”近代以后,虽然脑主思维的观点被人们普遍接受,但许多地方中仍旧沿用“心”的概念,如唯心主义、心理活动、心理学、心智、身心疾病等,用“心”指代思维活动。

“贪欲无穷忘却精,用心不已走元神。劳形散尽中和气,更仗何能保此身。”(宋代真德秀《卫生歌》)中医虽然认为心主神明,但并不否认脑对精神活动的主宰作用。《灵枢》曰:“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脑髓生。”“两精相搏谓之神。”《本草纲目》载:“脑为元神之府。”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进一步阐述:“脑中为元神,心中为识神。元神者,藏于脑,无思无虑,自然虚灵也。识神者,发于心,有思有虑,灵而不虚也。”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,同时将精神活动分为神、魂、魄、意、志五种,分藏于五脏,看似矛盾,实则是站在整体的角度,更加注重多种因素对思维的影响。

心主血脉

“驱车上金台,卿相去如织。逐日未化邓,心血自撞激。”(宋代王奕《和徐中丞》)心主血,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,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。心脏的搏动,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。心阳激发心的搏动,心阴抑制心的搏动。心气充沛,心阴和心阳协调,则心脏搏动有力,频率适中,节律均匀,血液正常分布全身,发挥其濡养作用。

“十年驱驰海色寒,孤臣于此望宸銮。繁霜尽是心头血,洒向千峰秋叶丹。”(明代戚继光《望阙台》)心生血,是指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,须经心火(即心阳)的“化赤”作用,才能化为血液。在心脏的推动下,血液流经消化系统,将营养物质带到全身各组织器官,全身各组织器官生成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产物,也通过血液流经肺和肾排出。在心脏的推动下,血液往复循环,去旧生新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: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”,中医的心生血,更具有哲学意味。

“古井碧沉沉,分明见百寻。味甘传邑内,脉冷应山心。”(唐代任翻《葛仙井》)心主血脉,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,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。心主血脉功能正常,则心胸舒畅,面色红润有光泽,舌质淡红,脉和缓有力。脉象的形成,还与宗气和其他脏腑有关,中医师通过手指切按患者的脉搏来探测脉象,借此了解病情、辨别病证,是为脉诊。

心形肖莲

“新戒珠从衣里得,初心莲向火中生。道场夜半香花冷,犹在灯前礼佛名。”(白居易《吹笙内人出家》)西医习惯用拳头、桃子形容心脏的形状,而中医则将心脏比喻为含苞未放的莲花。张景岳《类经图翼·经络》说:“心象尖圆,形如莲蕊。”李梃《医学入门》说:“有血肉之心,形如未开莲花,居肺下肝上是也。”心脏的大小接近于拳头,和桃子、未开的莲花均有几分相似,而用莲花形容心脏则更有美学和哲学意味。莲为花中君子,心为君主之官,同气相求,这个比喻恰如其分。此外,莲子还有养心作用。

“荷花悦色面生光,藕可清烦入骨凉。蒂治头风雷不震,须除发白鬓无苍。饭升胃气须同叶,酒下胎衣必共房。节用数枝瘀血止,清心莲子石经霜。”(清代赵瑾叔《莲》)莲子性味甘平,入心、肾经,能养心益肾,交通心肾而宁心安神。李时珍说:“昔人治心肾不交,劳伤白浊,有清心莲子饮;补心肾,益精血,有瑞莲丸。”

养生先养心

心主神明,主宰一身,养生讲究神形共养、身心和谐。故宫中有养心殿,诗词中有众多养心诗。

“啬语养气海,啬食养脾土。啬虑养心神,啬劳养筋膂。”(宋代戴表元《余居之西偏有小室名啬庵诗以识之》)心为神明之主,五志过极,均可损伤心神,故诗人减少思虑,培养心神。王炎《和汪诚之韵》:“虚静能养心,笃实可存诚”,内心虚静,方能致远;心无杂念,亦可养心。

“洗竹留新笋,翻书得旧编。谁知养心者,肯与世争权。”(宋代邵雍《秋怀》)与世无争,自然内心宁静,心平气和,可避免情志损伤,诗人不与人争权夺利,也是很好的养生方法。刘禹锡说:“减书存眼力,省事养心王”,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“一簪残雪寄林亭,手把黄庭两卷经。琴调养心安淡泊,炉香挽梦上青冥。”(陆游《道室即事》)淡泊明志,可使心地洞明,心宽体健。陆游通过调琴读书来保持一颗淡泊的心。叶茵《寿水竹弟》:“养心淡泊千诗稿,种德蕃滋九畹兰。”通过写诗养花来保持一颗淡泊的心。

“劝君自求己,何用频龃龉。还家乐诗书,养心益坚固。”(宋代苏颂《送郑无忌南归》)心血、心气充沛,心阴、心阳协调,是产生喜乐情绪的基础。反过来,喜乐愉悦的情绪可使气和志达,荣卫通利,有利于心主血脉的功能。诗人通过读书获得快乐,养心固体。

“养心功用在还婴,肯使秋毫有妄情?二寸藤冠狂道士,一编蠹简老书生。”(陆游《道室述怀》)保持一颗年轻的心,富有朝气,内心澄澈无挂碍,则不易被七情所伤。

“心清万里明,可杜倖时窥。寡欲善养心,轩鉴照魅魑。”(宋代许月卿《送碧梧入府》)清心寡欲,清静无为,自然内心平静,波澜不惊,岁月静好。明代鲁山泰公《春有冬》亦曰:“若知养心术,无欲乃良策。”

“衮衣日月炳当轩,光逮刍荛采众言。内外修攘明治体,忧勤终始养心源。”(宋代徐元杰《甲辰恭和御制》)心为火脏,阳气最盛,适度的忧劳可激发心阳,保持心脏活力。

“古人医在心,心正药自真。今人医在手,手滥药不神。我愿天地炉,多衔扁鹊身。遍行君臣药,先从冻馁均。自然六合内,少闻贫病人。”(唐代苏拯《医人》)古诗词中的“心”曲径通幽,中医药中的“心”博大精深,二者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264942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
本页关键字:心主神明  心主血脉  养心  心正药自真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
上一篇:中老年人如何通过运动来养心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

>> 返回养心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
Copyright © 2003-2018 zhzy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热线 010-87264942
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:010-87264942 举报邮箱:tousu@zhzyw.org
版权所有:中医中药网
中医保健
中医特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