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厌食的问诊
厌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,甚至不思乳食的一种常见病证。产生厌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平素饮食不节,喂养不当,损伤脾胃,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。小儿时期“脾常不足”,食欲不能自调,乳食不知自节,家长往往缺乏保育知识,片面强调给予高营养的滋补食品,乱投杂食,或恣意投其所好,养成偏食习惯,遂使牌失健运,胃不思纳,产生厌食。《张氏医通》指出:“恶食有虚实之分,实则心下闷痛,恶心口苦,二陈加黄连、积实,虚则倦怠,色萎黄,心下软,异功散加砂仁、木香;有痰恶心,六杜子加香砂。”这一论述较好地概括了厌食的辨证及治疗要点。本病的病变脏腑在脾胃,临床证候有虚实之分,但虚、实之象均不过重,多数经合理治疗可很快治愈,本病治疗原则以调理脾胃为主,针对不同证候采用运牌,补脾等治法,纠其偏颇,补其不足,以和为贵,以运为健。
西医的小儿营养性锌缺乏症等疾病可属本证范畴。
(一)问诊要点
本证以食欲不振为主要表现,应通过问诊首先辨明虚实。偏于实者,常因湿阻、食滞为患;俏于虚者,多由素体虚弱或久病而成。故问诊时要仔细询问患儿喂养史,以寻找病因。还要了解患儿大便以及其它伴随症状,为辨证提供依据。临证时应注意与其它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相区别,尤其需与积滞、疳证、疰夏等类证作出辨别。
厌食一证,病在脾胃,要分清是脾失健运还是胃阴不足,抑或乳食壅滞。一般说来,脾失健运者多伴消瘦乏力,胃阴不足者多伴口渴便干,乳食壅滞者多伴腹胀呕吐等症状。
(二)分型问诊
1.脾失健运
问诊:不思纳食,或食物无味,面色无华,形体消瘦,腹满不舒,大便不调。
治法:调理脾胃,扶助运化。方用曲麦枳术丸加减。
2.脾胃阴虚
问诊:厌食或拒食,口干多饮,甚则每食必饮,烦躁不安,手足心热,大便于结,皮肤干燥。
3.脾胃虚弱
问诊:不思乳食,大便溏薄,面色萎黄,形体疲弱,倦怠乏力,多汗。
治法:健脾益气。方用参笭白术散加减。
4.乳食壅滞
问诊:不思乳食,腹胀不舒,口中有乳酸味,或呕吐酸腐,大便臭秽。
治法:消食导滞。伤乳者用消乳丸,伤食者用保和丸。
5.肝旺脾虚
问诊:厌食或拒食,急躁易怒,咬牙磨齿,睡眠不安,便溏尿少。
治法:抑肝扶脾助运。方用枳术丸加减。急躁易怒加莲子心。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876186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本页关键字:小儿厌食问诊 小儿厌食 小儿营养性锌缺乏症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上一篇:小儿积滞的问诊 下一篇: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问诊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相关链接
图片文章
网站搜索
最新文章
拼音索引
[中药词典]
[中药方剂]
疑难杂症
- 癌症肿瘤
- 病毒性肝炎
- 肝硬化
- 脂肪肝
- 酒精肝
- 肝腹水
- 痛风
- 甲亢
- 糖尿病
- 癫痫
- 失眠
- 面瘫
- 偏头痛
- 抑郁症
- 更年期综合症
- 面肌痉挛
- 三叉神经痛
- 重症肌无力
- 神经衰弱
- 脊髓空洞症
- 白内障
- 青光眼
- 黄斑变性
- 眼底病变
- 黄斑裂孔
- 眼底出血
- 视神经萎缩
- 玻璃体浑浊
- 视网膜色素变性
- 心肌炎
- 白塞氏病
- 红斑狼疮
- 干燥综合征
- 硬皮病
- 风湿类风湿
- 坐骨神经痛
- 股骨头坏死
- 骨髓炎
- 腰椎间盘突出
- 强直性脊柱炎
- 颈椎病
- 间质性肺炎
- 慢性结肠炎
- 慢性胃溃疡
栏目导航
帮助中心
- 客服电话:010-87876186
- 客服QQ:13007415
- 邮件地址:zhzyw@zhzyw.org
- 投诉电话:010-8787618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