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中药网
首页 --> 肾虚 --> 肾虚的常见病证 --> 补肾强肾治疗女性不孕

补肾强肾治疗女性不孕

一般来说,凡是达到牛育年龄的女性,夫妻双方有止常性牛活,配偶生殖功能正常,在未避孕的前提下同居两年后仍未正常受孕,便可认为患了不孕症。

一般来说,凡是达到牛育年龄的女性,夫妻双方有止常性牛活,配偶生殖功能正常,在未避孕的前提下同居两年后仍未正常受孕,便可认为患了不孕症。不孕症的病因很多,如生殖器官病变(排卵障碍、输卵管闭塞等),如是先天性生理缺陷(无子宫、无卵巢等)导致的不孕t非药物所能解决。

中医对不孕症的记载也比较早,夏商周时期的《山海经》中就有“鹿蜀佩之宜子孙的记载,说明那时候已经有了治疗不孕症的药物。

中医认为不孕症的发生主要由肾气不足、肝郁气滞导致冲任气血失调而引起,确立了“求子之道,首先调经,冲任为本,重在肝肾”的指导思想。现代中医认为“。肾气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”是女性的牛殖轴,“肾虚证”的出现与下丘脑性生理功能紊乱密切相关,补肾疏肝,调理冲任的中药调节性腺轴功能的作用水平在下丘脑,“肾主生殖”的功能与下丘脑对女性性腺轴功能调节作用密切相关。

肾虚引起的不孕症主要有肾阴虚型不孕和肾阳虚型不孕两种。

肾阴虚引起的不孕症主要表现为婚后多年不孕,月经先期或正常,量少色鲜,面色晦暗,并伴有精神疲倦、腰膝酸软,或者头晕耳鸣、手足心热等症。治疗时宜滋阴补肾,调补冲任。方药可选养精种玉汤加减。其组方为:知母10克、黄柏10克、白芍10克、川芎10克,山萸肉10克,生地黄15克、怀山药30克、当归15克、熟地黄15克、川断15克、菟丝子15克、龟板20克,杜仲16克、桑寄生20克。每日1剂,水煎,服5剂停5天,每个月经周期服15剂。输卵管不通者加鸡血藤15克、路路通10克、穿山甲15克。也可选用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或无比山药丸治疗,可参照说明书或遵医嘱使用。

肾阳虚引起的不孕症丰要表现为婚后多年不孕,月经量少,色淡,周期延长,并伴有精神疲倦、腰膝酸软,或头晕耳呜、畏寒怕冷等症。治疗时宜益肾温阳,调补冲任。方药可选毓麟珠加减。其组方为:木香10克、白芍10克、川芎10克、炙甘草10克、高丽参15克、菟丝子15克、当归I5克、熟地黄15克、茯苓20克、鹿角霜30克,黄芪30克、白术15克、杜仲15克。每日1剂,水煎,服5剂停5天,每个月经周期服15剂。也可选用中成药右归丸、金匮肾气丸或艾附暖官丸治疗,可参照说明书或遵医嘱使用。

食疗的效果也不错,我给大家推荐儿款食疗方。

鲜海虾炒韭菜:腰果50克、鲜虾250克、鲜嫩韭菜100克凸将韭菜洗净切成段,用油炒虾、腰果,加入黄酒、酱油、醋、姜等调料后,再放入韭菜炒至嫩熟。常食有补虚助阳的功效,对不孕症有辅助治疗作用。

益母杞归煲鸡蛋:益母草30克、当归15克、枸杞子15克、鸡蛋2只。将上三药用清水2碗煎取l碗,滤渣取汁;鸡蛋煮熟去壳,刺数个小孔,用药汁煮片刻,饮汁吃蛋。每周5次,1个月为一个疗程,可以调经养血,使子官恢复正常的功能,增强卵子排出,提高受孕机会。

虫草杞芪乌鸡:冬虫夏草10克,枸杞子30克,黄芪30克,乌鸡1只,姜,葱、胡椒粉、食盐、黄酒适量。乌鸡杀好洗净,鸡头劈开后纳入冬虫夏草10枚扎紧,余下的冬虫夏草、枸杞子、黄芪与葱、姜同入鸡腹中,放入罐内,再倒入清汤,加盐、胡椒粉、黄酒,上笼蒸2小时,出笼后去姜、葱后即可食用。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不孕。

也可以选择中极穴、足三里穴、太溪穴、阴交穴、关元穴等进行按摩,每次选择数个穴位,不用在意按摩手法,方便的时候按揉按揉,能辅助改善女性生殖功能。要想拥有良好的生育功能,女性朋友平时还应注意增强体质,增进健康,保持心态平和。对盆腔炎、附件炎等疾病,应进行积极治疗。日常夫妻牛活应注意避孕,尽可能避免人工流产,更应避免未婚先孕。

专家免费咨询热线:010-87264942(咨询时间:上午8:30-下午5:00)

本页关键字:补肾强肾治女性不孕  肾虚病证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

上一篇:养肾护肾,告别男性不育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辩证调理肾虚可治更年期综合征

>> 返回肾虚的常见病证页面    >> 返回首页

>>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

图片文章

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健康网站

合作网站

关于我们 | 投稿启事 | 联系方式 | 人才招聘 | 投稿反馈 | 申请合作 | 友情链接 | 中医问答 | 网站导航 | 精彩图文 | 精彩专题 | 高级搜索
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
Copyright © 2003-2020 zhzy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客服热线 010-87264942
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:010-87264942 举报邮箱:tousu@zhzyw.org
版权所有:中医中药网
中医保健
中医特色